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Taurus:4月21日~5月21日
雙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獅子座:7月23日~8月23日 處女座:8月24日~9月23日
天秤座:9月24日~10月23日 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魔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 雙魚座:2月20日~3月20日
擴充套件資料:
星座是占星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自古以來,人類便把三五成群的恆星與他們神話中的人物或器具聯絡起來,稱之為“星座”。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用精確的邊界,並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神話為基礎,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這些星座在航海領域應用頗廣,幾乎是所有文明中確定天空方位的手段。
中國星座的起源
參見:星官、三垣、四象及二十八宿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學術界對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有著諸多的分歧。傳統認為,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的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影象的漆箱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中國古代把北極附近的三垣定為中官,而二十八宿實際上是自四象細分出來的,二十八宿以南的星區則稱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這只是中國古代為數諸多的星區劃分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有把星區分為七個區域的“五獸+中官+外官”、分為11個區域的“九野+中官+外官”等多種方法,只不過“中官+四象”的劃分方法流傳較為廣泛罷了。
古代中國以星官來劃分天空。最早記載星官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其中錄有91個星官共五百多顆恆星。到隋朝的《步天歌》中已記載星官283個,它們分別屬於三垣或二十八宿之一。三垣是指環繞北極天空所分成的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週分為四象,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中國古代以太陰曆紀年,由於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週約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經過一區的稱為“宿”或“舍”。到了明朝末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影響,徐光啟所編的《崇禎曆書》參考歐洲天文學的資料增補了近南極星區的星官23個。
對星空劃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先後順序存在著不同意見。民國時期的天文學家高魯在其所著的《星象統箋》裡認為三垣出現最早,然後是四象,二十八宿出現最晚。曾任北京天文館第一任館長的天文學家陳遵媯則在其著作中認為四象出現較早,而後分為二十八宿,而三垣則最後,並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丹元子步天歌》才出現,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並沿用。
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Taurus:4月21日~5月21日
雙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獅子座:7月23日~8月23日 處女座:8月24日~9月23日
天秤座:9月24日~10月23日 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魔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 雙魚座:2月20日~3月20日
擴充套件資料:
星座是占星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自古以來,人類便把三五成群的恆星與他們神話中的人物或器具聯絡起來,稱之為“星座”。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用精確的邊界,並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神話為基礎,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這些星座在航海領域應用頗廣,幾乎是所有文明中確定天空方位的手段。
中國星座的起源
參見:星官、三垣、四象及二十八宿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學術界對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有著諸多的分歧。傳統認為,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的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影象的漆箱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中國古代把北極附近的三垣定為中官,而二十八宿實際上是自四象細分出來的,二十八宿以南的星區則稱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這只是中國古代為數諸多的星區劃分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有把星區分為七個區域的“五獸+中官+外官”、分為11個區域的“九野+中官+外官”等多種方法,只不過“中官+四象”的劃分方法流傳較為廣泛罷了。
古代中國以星官來劃分天空。最早記載星官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其中錄有91個星官共五百多顆恆星。到隋朝的《步天歌》中已記載星官283個,它們分別屬於三垣或二十八宿之一。三垣是指環繞北極天空所分成的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週分為四象,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中國古代以太陰曆紀年,由於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週約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經過一區的稱為“宿”或“舍”。到了明朝末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影響,徐光啟所編的《崇禎曆書》參考歐洲天文學的資料增補了近南極星區的星官23個。
對星空劃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先後順序存在著不同意見。民國時期的天文學家高魯在其所著的《星象統箋》裡認為三垣出現最早,然後是四象,二十八宿出現最晚。曾任北京天文館第一任館長的天文學家陳遵媯則在其著作中認為四象出現較早,而後分為二十八宿,而三垣則最後,並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丹元子步天歌》才出現,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並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