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茨獎。菲爾茨獎於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被認為是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36年首次頒獎。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製成的獎章和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並用拉丁文鐫刻“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菲爾茨獎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傑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約翰·菲爾茨1924年主持第七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時,提出利用大會結餘的經費設立一項基金,用於鼓勵青年數學家。1932年他去世前又捐贈了一部分財產,加上第七屆大會的結餘作為基金,設立一項“不署國名、團體名和個人名的”獎金。1932年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正式決定設立菲爾茨獎,獲獎者經由國際數學家聯合會執委會選定的8人評委會評選,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獎。 菲爾茨獎獎金只有1.5萬美元,與諾貝爾獎差距較大。但菲爾茨獎得主贏得的學術聲譽,絕對不遜色於諾貝爾獎得主。 1982年,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菲爾茨獎,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華人。 J.C.菲爾茲 (Fields) 於1863年5月14日生於加拿大渥大華。他11歲喪父,18歲喪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爾茲17歲進人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24歲時在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土學位,26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學習和工作,1902年回國後執教於多倫多大學。J.C.菲爾茲於1907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他還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蘇聯科學院等許多科學團體的成員。
菲爾茨獎。菲爾茨獎於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被認為是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36年首次頒獎。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製成的獎章和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並用拉丁文鐫刻“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菲爾茨獎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傑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約翰·菲爾茨1924年主持第七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時,提出利用大會結餘的經費設立一項基金,用於鼓勵青年數學家。1932年他去世前又捐贈了一部分財產,加上第七屆大會的結餘作為基金,設立一項“不署國名、團體名和個人名的”獎金。1932年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正式決定設立菲爾茨獎,獲獎者經由國際數學家聯合會執委會選定的8人評委會評選,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獎。 菲爾茨獎獎金只有1.5萬美元,與諾貝爾獎差距較大。但菲爾茨獎得主贏得的學術聲譽,絕對不遜色於諾貝爾獎得主。 1982年,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菲爾茨獎,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華人。 J.C.菲爾茲 (Fields) 於1863年5月14日生於加拿大渥大華。他11歲喪父,18歲喪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爾茲17歲進人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24歲時在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土學位,26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學習和工作,1902年回國後執教於多倫多大學。J.C.菲爾茲於1907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他還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蘇聯科學院等許多科學團體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