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懷17
-
2 # 燭光一點
古代沒有鄉政府,村委會。
皇權不下縣。縣衙是最低一級的行政機構。
雖無政府,可有類似鄉村的編制管理,鄉,亭,裡。十里一亭,十亭一鄉。
鄉有三老。亭有亭長,裡有里長。實行自治管理。
不同的的朝代叫法不同,大同小異。
-
3 # 北田共T
秦朝一統的時候,全國並沒有那麼多的行政單位,所以每一個行政單位基本上都很大,最高階的中央單位是朝廷,然後全國下轄36郡,後來增加了幾個。
先按照36郡來說,每一個郡的面積都是比較大的,郡下面下轄少的十幾個縣,多的幾十個縣,古代的縣城,現代的縣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建立城池的最小單位,然後縣裡面有鄉,鄉下設遊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三老分別管著各個亭,亭設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鎮,漢高祖劉邦原來就是一個小亭長,亭下面設裡,有一個里長。相當於現在的村,然後幾戶人家為一保,保就比較小了,所以不在行政單位裡面。
上下五千年歷史,關於基層政權的稱呼也是處於不斷變化演進的過程當中,例如秦漢時期的鄉、亭、裡,鄉相當於現在的鄉政府,亭長相當於行政村,裡相當於自然村,10裡1亭,亭有亭長;10亭1鄉,漢高祖劉邦就當過亭長。唐宋時期的什伍、鄉里制度,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鄉政府和村委會。元代實行裡甲制與村社制並存的制度,明朝是裡甲制保甲制和裡甲制並行。其中保甲制度一直到民國時候還在實行,例如《王保長》系列電視劇。
古代的基層政權與現在的鄉政府和村委會有很大不同,例如保甲、什伍等都具有軍事色彩,主要是為了徵兵、收稅服務政府,還有要求基層群眾相互監督的職能,而現在的鄉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基層政府機構,村委會則是群眾自治性組織,這與古代的基層組織有著很大的不同。古代是“王權不下縣”,古代統治階級是沒有建立正式的基層政權,鄉村基本都屬於自治的狀態,各種基層組織也就是帶著行政色彩而已,組織比較鬆散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