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凡—誅仙
-
2 # 使用者4528639622395
年在中國傳說中是種動物,據老輩人說年只有在每年三十晚上才會出現,它的出現給老百姓造成很大的物質損失,所以老百姓每到三十晚上都會不睡覺對此物進行驅趕,而最好的手段就是放鞭炮來嚇唬它,一來二去過年就行成了華人團結,團圓的象徵
年在中國傳說中是種動物,據老輩人說年只有在每年三十晚上才會出現,它的出現給老百姓造成很大的物質損失,所以老百姓每到三十晚上都會不睡覺對此物進行驅趕,而最好的手段就是放鞭炮來嚇唬它,一來二去過年就行成了華人團結,團圓的象徵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習俗 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 相邀守歲阿戎家, 蠟炬傳紅向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 偏從此夜惜年華。” 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 兒童強不食, 相守應歡譁。 晨雞旦勿鳴, 更鼓畏添過。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3] 習俗俗名“熬年”。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守歲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