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廣吉律師

    《民法總則》對見義勇為行為的情況進行了明確。

    第一、《民法總則》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上述規定可以理解為: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 2 # 小悍妃

    這就是廢話,就是因為沒證據,所以就變成了肇事者。如果有影片或者人證,這種反咬一口的應該賠付給見義勇為者等同於要承擔的賠償費用,必須嚴厲懲罰。要不這就像交規,不準闖紅燈,但是從來就不缺闖紅燈的。

  • 3 # 福建中公教育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困擾著我們的社會生活,也一次次的拷問著我們的良心,一邊我們提倡見義勇為高舉道德大旗,而另一邊當類似事件真正發生時又在擔憂自身的風險與責任,裹足不前。10.1日起實施的民法總則第183,條“好人法”給我們的見義勇為提供一把保護傘,讓我們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免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鼓勵大眾見義勇為對見義勇為者實行免責,那麼意外事件的損失與費用還是需要責任人承擔,大部分存在責任人的危險問題在追責上往往伴隨民事案件,例如交通肇事,這就需要見義勇為者自己先承擔治療費用再事後補償,這對於一些家庭困難或者情況危險的見義勇為者來說往往無力承擔。其二公眾對見義勇為的行為的道德標準不正確,為善而不欲人知確實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是這不代表救助行為帶來的損失和風險就應該由見義勇為者承擔,做好事不留名不應該成為禁錮我們思想的枷鎖。其三救助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學習力度不強,不能讓群眾的見義勇為變成給專業人員的救助添亂,只有對傷者的負責,對自身的負責才能最大化見義勇為行為的社會價值,不能讓群眾好心辦壞事,然而當前華人普遍存在急救知識和救援情況判斷力的不足。這是僅僅依靠我們見義勇為法律制度無法做到的。

    對策:第一、對於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等由見義勇為者墊付的金錢等我們也應該施行制度保障,先救人再付費給見義勇為開啟綠燈則更能體現人性的關輝,讓我們的見義勇為者在遭受到見義勇為行為帶來的損失時,能夠不被金錢所制約,打消他們的後顧之憂;第二、加大普法宣傳,樹立適宜當下的的價值觀導向,避免公眾盲目遵從傳統文化來約束見義勇為者,明確區分道德標準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避免道德綁架帶來的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的狀況;第三、應該按照十九大上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需要做好我們的科普與技能培訓,只有這樣才能讓公眾掌握必備的急救知識和應急技能,讓見義勇為行為避免給受助者帶來更大的傷害與意外,同時也能提高公眾救助他人的的熱情與自信。好人法最大化的讓見義勇為真正變成我們每一個公民自覺自發的風尚。

  • 4 # 429方寸世界

    見義勇為受到傷害,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沒有侵權人的,受益人承擔賠償責任。例如,受益人被他人侵害,群眾見義勇為制止時受到傷害,侵害人應承擔見義勇為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再例如,受益人家裡發生意外火災,群眾見義勇為,搶救受益人財產時被燒傷,受益人應當承擔見義勇為者人身損害賠償。

  • 5 # 股壇小二

    我不是專業律師,我搞不清責任劃分,但是如果幫我的恩人受傷。我想我不會坐視不管,至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負責,如果自身都難保,最底線也應該,有粥吃粥,在身邊照顧。

    人越長大越覺得,對自己好的人不多,沒有多餘的可以辜負。即使是見義勇為的陌生人。

  • 6 # 河東清風

    見義勇為行為是在沒有約定、法定義務的情況下,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或免受侵害,而實施的制止侵害、防止損失的行為。勸架行為是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行為人在實施見義勇為行為時,其自身受到損害的,可以請求侵權人賠償或者受益人補償。

    受害人因見義勇為、捨己救人犧牲後被授予的榮譽和其親屬領取的獎金是國家基於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為弘揚社會正義、激勵培養先進的道德風尚而採取的政府行為,並不影響其親屬向受益人另行主張補償的民事責任。受益人應當給予受害人以適當的經濟補償,因其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責任應由其監護人承擔。

  • 7 # 小浪軍

    情況分為兩種,見義勇為者為救人重傷或者犧牲;基本都是由見義勇為本人承擔!第一,見義勇為受益人如果是心腸好的人,可能會有一些人道主義上的表示!相關單位會慰問一下!第二種,受益人還是人道主義上的表示(不可能會攬責),而某相關單位會送來一面錦旗跟花圈,還有一句親切的慰問!

    最早之前已經解答過這類問題;力所能及範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第一教育家孔子怎麼看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