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巫女阿滿

    孔子的教育觀最出名的就是“有教無類”,意思是不分貴賤、不分差別,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這個觀念,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制度。孔子本人是怎麼實行的呢,《論語》裡面有記載,只要帶著十條幹肉當做禮品,孔子都會對你進行教誨。

    孔子的學生也是五花八門,有貴族出生的南宮适,也有家境貧寒的顏回;他自己周遊列國,所以學生也遍佈天下,比如齊國的公冶長,宋國的司馬耕等等。

    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給廣大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從這一點上可以說真的是“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在教育上,孔子非常重視“仁”,這是他心目中非常理想的一個精神境界。子曰,“泛愛眾,而親仁”,孔子是把“仁”和“愛”作為他教育的一箇中心。

    在具體操作上,孔子採用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的方法。

    《論語》中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因材施教的觀點,對待不同的學生的提問,哪怕問題是一樣的,孔子都會根據發問者的性格、需要、動機等等給予不同的回答。顏回形容孔子,“夫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可見孔子的精深與靈活。

    另外,世界第一教育家這種說法有點過於浮誇了,當為中國第一教育家。

  • 2 # 歷史是杯酒

    提起孔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聖人這一神話了的稱號,他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但是,其實孔子還是一個大教育家,他主張有教無類,首開“私學”,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清代康熙皇帝於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廟祭孔時,聽完監生孔尚任講完《大學》首章後御賜“萬世師表”匾,後來,康熙根據大臣奏請將此題字製成匾額在全國各州府的孔廟大成殿內正中懸掛,此匾從此名流天下。

    孔子從三十歲左右起從事教育工作,長達四十年之久,即使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時,也從未間斷過教育工作。“大樹之下”、“杏壇之上”、旅途的車中,都是他講學的場所。孔子一生,弟子達三千多人,深通六藝的高材生達七十二人(一說七十七人。,這些學生來自宋、齊、魯、秦、楚、吳、晉等國。在這些學生中,歲數大的,僅比他小四歲(如魯人秦商),歲數小的,則比孔子小五十四歲(如叔仲會);有奴隸主的子弟,有新興地主和商人的子弟,也有包括小手工業者在內的“賤人”的子弟。就學生的成就來說,有取得魯相、衛相等顯赫地位的子貢,有取得顯著學術成就的子夏、子游、子思,有安貧樂道的顏淵。

    孔子身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面對這樣的混亂的政局,他感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於是他想用宣傳“仁”來轉移人心,力挽狂瀾。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孔子認為就必須培養一批能安邦治國的統治人才,即培養“士”和“君子”。而他的教育目的也是為此來服務的。

    孔子認為人生下來,天生的素質是相近的,後天的教育才使人產生了差別。因此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充分肯定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更有許多獨到之處。他主張啟發式教學,他在學生面前的發言是謹慎的,他不輕易給學生下結論,或當眾斥責,而是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他非常重視因材施教,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性情和生活習慣,從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去教育學生。他主張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3 # Lauzi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的確是華夏第一老師,不建議號稱“世界第一”因為孔子不愛強加於人,這一點有別於西方救世主的德行。他的儒學教義倫理教法在論語中有許多論述,此地就指出兩點教科書的忽略之處。我們對孔子的因材施教一般理解得比較透徹,意為視學生的起點特別是個性不同,教育方法必須有所不同,下面是個最通俗的例子:

    子路問孔子:“學到一個(美德)就馬上去做嗎?”孔子:“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就做呢!”冉有也來問:“學到美德就去做嗎?”孔子說:“是的,聽到後應該就去做。”公西華不解:“子路問是否聞德即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有問同一個問題,先生卻說聞而即行。我不懂,想請教先生。”孔子說:“冉有常退縮,因此得激勵他。子路武勇過人,因此得壓制他。”

    可見,孔子不但是個道德哲學家,還是個倫理心理學家。二十幾年前才提出來的所謂情商教育只是孔子諸多論述的一小部分。

    孔子又說,有教無類。教科書一般有兩個解讀,不管何類人都可以教;有類、差別之人透過教育成為平等、同類。一解似乎是廢話因為孔子招生一視同仁,只要十條幹肉作學費?二解顯然跟因材施教矛盾。“類”有“相似的”意思,“有教無類”完全可以解讀為“對不同學生施教不該用相似、類似的方式方法”。換言之,有教無類就是因材施教。

    第二點,也是儒家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孔子教人不是現代人誤解的或不解的教人如何事業成功,孔子側重教育做人(不否認教會做人有益於事業成功)。倫理學不是科學。不必多作解析,如果孔子側重教人事業成功,他最喜愛的學生就不會是窮光蛋顏回,而是土豪子貢或者英雄子路了。

  • 4 # 手機使用者6620798795

    世界第一教育家孔子如何看教育,無需洋洋大觀,長篇大論,八個字可以囊括。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說的是所有的人都要受教育,針對不同的對像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八個字說清了孔子以降兩千多年關於教育各種理論,學說越說越糊塗的問題。

  • 5 # danyboy

    首先,沒有什麼人會認為孔子是“世界第一教育家”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天下”的範圍就是那麼一小塊,也就是現在黃河流域,然而彼時的孔子,既沒有自封為教育家,也沒有人以教育家來尊崇孔子,更何況今天?而且,世界第一,又是怎麼評出來的?誰評的?哪個機構還是哪個個人?評的這個人、這個機構又是個什麼性質?什麼水平?

    總之,說孔子是教育家,已經是不太嚴謹、不太準確的概括了,再加上一個“世界第一”,還“大多數人認為”,這就更是謬之千里,而且很無聊。

    第二,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很大程度上是現代的發明

    孔子的確是”至聖先師“,這一點古人也不否認,但古人說的”先師“,和後來說的”教育家“是完全兩個概念。教育家,是一種職業,一個頭銜,且不說在孔子的時代,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家這個職業,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的”教育家“的身份,主要是現代人的發明。

    我們都知道,中國進入近現代之後,啟蒙運動興起,像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都主張”打倒孔家店“,對儒家傳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這種反思中,有一批激進主義者將孔子 徹底否定,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孔子身上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可以去點,但其作為”先師“的一部分內容,對現代人仍然有意義。於是,他們從《論語》等資料裡,蒐集了諸如”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等,與教育有關的思想,同時考慮到孔子設壇授徒,七十二弟子,弟子還有弟子,逐漸形成了儒家學派這些史實,認為孔子是一個教育家。這不能說錯誤,但的確是一種,以現代人的思維套在古人身上的行為。

    如果孔子是教育家,就好比說古代的內閣是”國務院“,你能說一點道理沒有嗎?不能,但你說二者能等同嗎?也不能。

    第三,孔子所謂的”教育“,是一種”立法“和”教化“

    古人說孔子是”至聖先師“,主要並不是說他教育了什麼人,而是說孔子的思想,為千秋萬代”立法“,這個立法也不是制定法律制度,而是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倫理準則,這個準則深刻影響了後人,包括我們。

    在今天,就算一個十分反對孔子的人,也會不由自主的按照儒家的倫理準則去做事,這就是孔子立法的影響。

    這種立法,就是一種教化,這才是孔子所謂”教育家“的本質。

  • 6 # 快樂庭院

    對於教育的的見解,見解萬千,對於孔子公認為聖人,對於《論語》公認為是影響深遠。

    個人到現在為止,對《論語》中體現出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仰視而觀,其中體現出的教育理念不止一種,現在有多種名稱的教育機構所標榜的自己的教育理念都能從《論語》中找到出處。但我理解孔子所說的教育第一要務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點是:為人處世。

    不懂為人處世,雙料碩士求職四處碰壁;不懂為為人處世,留學生機場刺母死亡;不懂為人處世,清華高材生硫酸潑熊驗證自己的想法;諸多極端事件、奇葩事件等看似偶然,實際上偶然中有其必然性,這其中就是為人處世能力的缺乏所導致。

    我們可在尋找生活中或者古今中外的事例:

    幸福美滿的家庭的人際關係大多很好,家庭內部成員儘管有不同意見,可依然能相處融洽,在外面也能和他人相處融洽,不管其知識水平如何,可遇事總能得到貴人相助,也許其知識水平不是很高,可其能得到很多高知分子的相助。

    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首先是衣食保暖、和人相處,知識、文化和科技等更多的內容是在之後衍生出來的。孔子教育學生一直注重於人的培養,仁、義、禮、智、信,有教無類、因此施教、溫故而知新等等都是圍繞為人處世來提倡要求並且踐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NBA總冠軍頒獎,庫裡倒數第二,杜蘭特最後出場,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