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fhter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裡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時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製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者如何尋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