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掙脫枷鎖的囚徒
    家長給穿衣時用力過猛,孩子胳膊被拉“掉環兒”?

    這的確是一種常見現象,稱為牽拉肘或扯肘症,醫學上稱為“橈骨小頭半脫位”,是由於小孩子關節韌帶發育不完善,在手臂被向上牽拉時造成肘部環狀韌帶損傷導致橈骨小頭部分脫位(半脫位)損傷。

    少數時候也可以由跌倒手臂下意識扶地扭傷導致。

    通常發生在從出生到6~7歲的任何時間,最常見於1~4歲幼兒,7歲以後通常不再發生,是嬰兒和幼童最常見的外傷損害。

    幼兒為什麼易發牽拉肘

    根本原因在於人類這部分骨關節存在一定“缺陷”。

    關鍵在於,人類上肢不再負重,而是需要從事靈巧運動,這就大大降低了骨關節尤其是韌帶結構強度,相應的增加活動範圍和活動度。

    人類肘關節是僅次於肩關節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不僅與其他動物一樣可以進行最大幅度的屈曲運動外,前臂的旋轉功能為上肢和手的靈巧提供有力保證,但是這種功能擴充套件是以犧牲牢固性和穩定性作為代價的。

    這種代價之一就是在尚未發育充分的幼時關節穩定性差,稍微大一點的力量就可以造成這種關節半脫位。

    當然,不同個體關節解剖上的“缺陷”程度也相同,有的孩子相對更加脆弱,更容易脫位,相反有的孩子可能會相對更牢固不會發生脫位。

    由於人類肘部存在的這種“缺陷”,而小孩子個頭遠小於牽拉他們的成年人,牽拉的方向往往總是向上的,而牽拉的同時又會發生同步的旋轉,這種合力就可以導致環狀韌帶的損傷,橈骨小頭“旋”出環狀韌帶的“束縛”發生脫位。

    由於本身存在的解剖“缺陷”,加上外力損傷,往往會導致韌帶拉傷後變的更加鬆弛。因而,牽拉肘一旦發生第一次,往往會反覆發作,尤其是在上次損傷後的前3~4周內,甚至輕輕的觸碰都會引發脫位。

    復位治療

    牽拉肘的診斷治療都非常簡單,醫生依靠簡單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就可以確定診斷,除非有較強暴力作用或區域性有明顯腫脹,通常不需要進行X線照相檢查。

    治療上是簡單的手法復位:

    醫生一手四指托住患兒肘部拇指按壓在關節脫位部位,另一隻手抓住患兒手部輕輕內旋或者外旋轉動同時稍微屈曲肘關節,這時往往可以聽到輕微“咔吧”聲,意味著復位成功。

    成功的另一個標誌是,患兒立刻不再哭鬧,由復位前不敢移動、哭鬧不安瞬間變得手臂“揮灑自如”、笑容滿面。

    超過90%的孩子會一次復位成功,整個復位過程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少數1次不能復位的可以等15分鐘重複。

    具體手法上,唯一可以存在差異的是,到底是外旋、還是內旋效果更好一些。

    研究發現,內旋相對於外旋可以獲得更高的1次性復位成功率。

  • 2 # 懶媽育兒路

    天啦,會有這樣的事情?我還第一次聽說呢。以前聽說孩子容易脫臼,是因為用力拉扯孩子了。可是穿衣服會用多大勁呢?能把孩子拉脫臼?

    我從小就喜歡拉著我家娃的手轉圈圈,對,就是那種被老人病垢的那種。不過不知道因為從小鍛鍊還是孩子天生比較皮實,還沒有遇到過孩子脫臼的情況。

    我家孩子的同學,小時候脫臼過,就經常脫臼。是不是原本就有那種體質的人呢?有些孩子,不管大人多小心,就是容易脫臼。總之,還是小心點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美俄關係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