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影響而發生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大喜則氣緩散,悲哀則氣消散,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聚,受熱則氣外洩,過驚則氣混亂。
出處: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原文節選: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白話釋義:黃帝說:講得非常有道理!我聽說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影響而發生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大喜則氣緩散,悲哀則氣消散,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聚,受熱則氣外洩,過驚則氣混亂,過勞則氣耗損,思慮則氣鬱結,這九樣氣的變化,各不相同,各又導致什麼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氣上逆,嚴重的,可以引起嘔血和飧洩,所以說是“氣逆”。高興氣就和順,營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過甚則心繫急,肺葉脹起,上焦不通,營衛之氣不散,熱氣鬱結在內,所以說是“氣消”。
恐懼就會使精氣衰退,精氣衰退就要使上焦閉塞,上焦不通,還於下焦,氣鬱下焦,就會脹滿,所以說是“氣下”。寒冷之氣,能使腠理閉塞,營衛之氣不得流行,所以說是“氣收”。
擴充套件資料:
“喜則氣緩”的中醫論述:
病因病理學術語。即九氣為病的機理之一,謂過喜傷心,則心氣渙散不收。《素問·舉痛論》:“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內臟密切相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可見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又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係密切。
釋義: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影響而發生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大喜則氣緩散,悲哀則氣消散,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聚,受熱則氣外洩,過驚則氣混亂。
出處: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原文節選: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白話釋義:黃帝說:講得非常有道理!我聽說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影響而發生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大喜則氣緩散,悲哀則氣消散,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聚,受熱則氣外洩,過驚則氣混亂,過勞則氣耗損,思慮則氣鬱結,這九樣氣的變化,各不相同,各又導致什麼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氣上逆,嚴重的,可以引起嘔血和飧洩,所以說是“氣逆”。高興氣就和順,營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過甚則心繫急,肺葉脹起,上焦不通,營衛之氣不散,熱氣鬱結在內,所以說是“氣消”。
恐懼就會使精氣衰退,精氣衰退就要使上焦閉塞,上焦不通,還於下焦,氣鬱下焦,就會脹滿,所以說是“氣下”。寒冷之氣,能使腠理閉塞,營衛之氣不得流行,所以說是“氣收”。
擴充套件資料:
“喜則氣緩”的中醫論述:
病因病理學術語。即九氣為病的機理之一,謂過喜傷心,則心氣渙散不收。《素問·舉痛論》:“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內臟密切相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可見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又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