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46576724559
-
2 # 使用者5131253402538
主要原因是狹義相對論認為能量與資訊的傳播不能超光速,但經典力學中的萬有引力是超距作用,傳播不需要時間,這兩者的矛盾促使愛因斯坦發展出了廣義相對論
另一個原因是愛因斯坦受馬赫的影響,認為不應該存在一族參考系存在特殊地位,所以想擴充套件狹義相對性原理
主要原因是狹義相對論認為能量與資訊的傳播不能超光速,但經典力學中的萬有引力是超距作用,傳播不需要時間,這兩者的矛盾促使愛因斯坦發展出了廣義相對論
另一個原因是愛因斯坦受馬赫的影響,認為不應該存在一族參考系存在特殊地位,所以想擴充套件狹義相對性原理
廣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本假設基礎上提出,狹義相對論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1)光速在所有參考系中都一樣(光速不變);2)所有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俠義相對性原理),成功的解決了電磁場(Maxwell方程組)在慣性系中的時空協變性。在愛因斯坦的俠義相對性原理之前,根據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只有力學定律是滿足慣性系中時空協變性的,也就是在所有慣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而根據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Maxwell方程組“似乎”預示著絕對靜止的參考系的存在,只有在該參考系下才成立。所有有了後來的“以太”的錯誤強行解釋。狹義相對論的提出是認為所有的慣性系都是平權的,沒有特殊地位的慣性系,也就是沒有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但是這並不能使愛因斯坦滿足,在理論上狹義相對論只包含了慣性系,而不包括非慣性系,還是存在具有特殊地位的參考系,即慣性系,這也是之所以稱之為"俠義(special)"的原因。所以要推廣到所有的參考系,把非慣性系也包括進來,才能感覺到理論體系上的完美。所以提出了1)廣義相對性原理,即所有物理定律在所有參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對於到底要怎樣去構建這樣一套理論,這時候愛因斯坦敏銳的注意到,已經被人們忽視了很長時間的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它預示著慣性質量(由於運動變現出的質量)與引力質量(由於引力表現出的質量)相等。透過更仔細的觀察,你也許已經注意到所有物體都具有引力,這就是為什麼它叫“萬有引力”吧,跟物體的具體性質無關,只跟它的質量有關。引力的這個性質會不會讓你想起什麼?愛因斯坦敏銳的發現它和慣性力(非慣性系中由於參考系自身的運動表現出的虛力,是一種等效的力,例如離心力等)具有相同的性質呀!因此又提出了研究廣西相對論的關鍵工具2)等效原理,即引力場可以等效成非慣性系。有關愛因斯坦的實驗檢驗最著名是1)水星近日點的進動,這個問題牛頓定律一直無法解釋,誤差相當的,而根據廣義相對論計算出的結果與觀測結果十分接近。2)引力透鏡、愛因斯坦十字。3)引力波。廣義相對論主要用在宇宙學的理論研究中,牛頓定律雖然不如廣義相對論精確,但確是對宏觀低速運動的很好的近似,而且計算相對於廣義相對論複雜的體系要簡單得多,所以日常生活中仍然主要使用牛頓定律。但是廣義相對論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衛星上的時鐘需要用到廣義相對論進行修正,否則我們是無法使用GP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