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調理脾胃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在生活中應以飲食調攝、體育鍛煉為主,必須堅持以下幾方面:

    第一、飲食有規律。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因此,一日三餐,需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索搭配,要常吃綠色蔬果,以滿足消化需要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的東西,生冷的食物也要少吃。

    第二、適當的鍛鍊。在日常生活中儘量以步代車,上下樓梯儘量少坐電梯,飯後去散步,早上應該進行慢跑等。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強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其新陳代謝。

    第三、控制好情緒變化,切忌大喜大悲,保持良好的情緒等於保持良好的食慾。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不良的情緒可影響食慾,引起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第四、注意冷暖。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注意保暖十分重要。在冬季到來之際,有胃寒的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的人,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可在早上服用一杯生薑泡出來的開水,暖暖胃。那麼什麼食物是養胃的呢?最養胃的,是麵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

    小米粥就饅頭(不是包子),可以養胃。少油膩,牛奶也要少喝,因為它是性寒的胃不好,要少食多餐。

  • 2 # 純鈞LHGR

    此種情況,為脾虛胃熱,若溼熱,症見腹脹脘痞,飲食減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黃,苔黃膩;若熱化,症見心下痞滿,脹悶嘔惡,呃逆,水谷不消,納呆,便溏,或腸鳴下利,或虛煩不眠,或頭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絡脈瘀阻。

    脾是五臟之一,為後天之本,喜燥惡溼,居於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脾與胃以膜相連,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病證。

    胃火主要是由千飲食不當所致,所以它以飲食的量、質以及持續的時間分為輕微胃火、胃火上炎以及火盛三個階段。輕微胃火時,一般感覺消谷善飢,胃火上炎時,主要表現為食慾不振。到火盛之時,就會出現如口乾口臭,牙踉疼痛,便秘、面赤、牙齦出血等,並可能伴見稍微咳嗽。

    脾主溼屬陰髒,胃主燥為陽腑。外受溼熱等邪,經表衛或半表裡,或直裡,終歸脾胃;內傷飲食或脾胃素弱,致爛谷、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失調,而呈“脾溼”與“胃熱”交蒸而成“溼熱”病,並且還能進一步熱化。

    一般溼熱,治當清熱利溼,理氣舒絡,臨床可選清化胃飲;

    更熱化者,治當辛開苦降,臨床常用半夏瀉心湯。

    患者宜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不要吃過熱、過甜、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以清淡食物為主飲食要節制,可以適當多吃海蜇,不宜食用高熱量上火的食物,如油炸類食品、餅乾、花生等堅果,可以適當補充時令性的果蔬,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並且適當留意口腔衛生。

    也可選用藥茶,最簡單的單味藥茶,如化橘紅、葛花、石斛、灰葉根、環草、獐牙菜、黃牛茶、香茶菜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身上長白色的膿包和紅點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