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必入道

    弦指琴絃,絕弦可以理解為不在碰琴絃,這句話出自《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段話: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楚國伯牙,在晉國做了大夫,奉命出使楚國途中,偶遇樵夫子期,因子期聽出了伯牙瑤琴絃音而嘆:“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隨即焚香,燃燭。義結金蘭,相約來年相會。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期而至,誰料卻與子期陰陽相隔,子期離他而去,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的墳前含淚彈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仰天長嘆:知音不在,我鼓琴為誰?言畢,以琴擊祭臺,琴破弦絕。伯牙子期的故事,讓無數後人感嘆不已!“伯牙弄琴,子期深諳”聲氣相投,正是所謂的知心啊!

    人生在世,未曾有過知音的人,此生不足以圓滿,就如同沒有經歷過風雨坎坷之人,不足以暢談人生一般。知音,是莫逆之交,是彼此欣賞,彼此關愛,彼此慰藉心靈之人。知音,不分年齡,不分貧富,不分官職大小,不分性別,只要心有靈犀,能讀懂彼此。惺惺相惜。便足以慰藉此生。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知己的緣分已是高階的緣分,也是高階的靈魂契合,人生難得一知己,知音更是可與而不可求的,在這紛繁複雜的塵世中,能和自己靈魂契合之人,不是萬里挑一,也需千年修得。

    我有一壺酒,足以醉四方,唯有一知音,方可話衷腸。人活一世,最大的幸事,莫過於在有生之年結緣到知音。你的身邊又有多少人能謂之知音呢?

  • 2 # 張公不吐不快

    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們武漢市,古時的漢江之濱的一箇中秋之夜。話說俞伯牙赴官任職途徑漢陽,天色將晚,遂停泊在漢江邊,操琴奏曲。彈罷一曲,只聽岸邊有人說到:此乃巍巍高山也。遂又奏一曲,岸邊人又到:此乃潺潺流水也。俞伯牙甚為驚喜,居然在這荒野之地,有人能聽懂他彈奏的曲子,於是請其上船交談甚歡,談論音樂。此人即是鍾子期。鍾子期說:聽到第三曲是描述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的,可惜琴絃斷了,沒有彈完。俞伯牙為鍾子期深厚的音樂技藝而震撼,從此他們相互作為知音成為最好的朋友。並相約來年的中秋之夜來此地相見。而當次年俞伯牙如約來到他們初次相見的地方時,聽說鍾子期已經因病去世。悲痛萬分的他,心想唯一的知音尚且離世了,留下這琴還有何用,當即將琴摔斷丟棄,這便是俞伯牙斷琴的故事。

  • 3 # 衛宏胤

    傳說俞伯牙擅長彈琴而鍾子期能辨聽琴音,“高山流水”即出於此。後來鍾子期去世,俞伯牙就摔琴不再彈奏。“伯牙絕弦”即失去知音之意。

  • 4 # 牛仔故事

    伯牙會彈琴,子期能欣賞,兩人成知音,本是一佳話。子期忽然死,再無知音人,伯牙斷琴絃,也是合常理。此典故能流傳千古,原因在知音難得。愛情亦如此,相愛之人,若失去一方,另一個也會痛不欲生。故此,情投義合,就好比知音,兩人彼此相愛,也相互理解,相互關懷,那才是真正戀人。故此,知音的內涵,現在不僅是指音樂上的會欣賞,更多的是指象徵愛情了。伯牙為何斷絃,也就使人能更感嘆和理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大佬我健身現在背部不協調了,左背比右背弱怎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