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人館
-
2 # 花過不留香
田豐許攸窩裡鬥表面上看是為了爭寵,取得主公袁紹的信任。其實導致這種結果的最根本原因還在袁紹本人。先說說袁紹這個人,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雖然是庶出,但是是長子,而且頗有威望。為人又善於作秀,養了一堆門客,在年輕的氏族子弟中很受推崇,曹操小時候也都是跟著袁紹老哥混的。宦官弄權,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謀殺,袁紹卻提出來請董卓來誅殺宦官。這明明就是驅狼吞羊,引狼入室。羊沒了狼是要吃人的。結果是董卓禍亂朝綱,董卓之禍遠甚於宦官之禍。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時候他又被推舉為盟主,從那時候就看出來他並不是個明智的君主,看不起沒有勢力的劉備,縱容自己的弟弟袁術剋扣前鋒孫堅部隊的糧餉,在實力強大的敵人面前沒有表現出什麼軍事指揮才能,又好大喜功。加上各路諸侯本就面和心不和,他又沒能力從中調節,導致最後反董聯盟以失敗告終,一群豪強,精銳部隊,卻成了烏合之眾。現在再來說說田豐和許攸的事,主要發生在著名的官渡之戰期間,他們的矛盾也是圍繞著袁紹和曹操這一戰該不該打,什麼時候打,怎麼打產生的。不光是許攸和田豐,還有三個人叫郭圖、逢紀和審配,都是袁紹帳下的謀士。他們之間本就為了相互爭寵看不上眼,加上軍事政見上的分歧鬧得是不可開交,尤其表現在許田郭三個人身上。相互拆臺,暗地裡抓住對方的把柄去告狀。袁紹這個人是好謀無斷,喜歡聽別人發表意見,但是自己又沒主意,做不了決斷,不知道該採納誰的意見。這一點就和曹操差得十萬八千里。手下謀士更多,意見相左的時候肯定也是存在的,但是,曹操就厲害在知人善用,自己也具有遠見,懂得分析和採納正確的意見。再說許攸田豐他們幾個,許攸主張開戰,不給曹操發展壯大的機會。田豐主張休養生息,先發展壯大自身,不戰自勝。袁紹覺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該聽誰的,就找來了郭圖,郭圖平時就和田豐不和,所以也就站在了許攸這邊,袁紹這才決定出兵。田豐一再的勸阻,袁紹說田豐擾亂軍心,結果把田豐下了監牢。結果戰爭開始了,卻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變成持久戰。這時候許攸的兒子被審配查出來貪汙,郭圖就去袁紹那告發,許攸害怕就跑了投降了曹操。許攸又給曹操獻計燒了袁紹的糧草,導致了袁紹的戰敗。這時候袁紹後悔沒聽田豐的勸阻,郭圖得知後覺得當初自己是主戰的,現在輸了回去田豐肯定會向袁紹告狀,結果他就先到袁紹哪裡告田豐,說他聽說主公拜了高興的手舞足蹈,這下證明他田豐是對的,不聽他的才會戰敗,結果袁紹聽了非常生氣,下令把田豐殺了,結果田豐就這麼冤死了。歸根結底就是袁紹作為一個領導者,不懂得審時度勢,知人善用,才導致了團隊裡的吧都相互拆臺,拒絕合作,放在今天這樣的團隊,這樣的公司也終將面臨著走向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官渡之戰實力最強大的袁紹卻敗給了相對很弱小的曹操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開始我要說一下題主你這個提問,裡面有一個字是錯的,就是許攸的攸字。許攸和田豐之間在三國中的內鬥還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你既然這麼提,那我就直接給你們說袁紹謀士之間鬥爭的原始根源吧。
關鍵就在於袁紹本身是河南人,而他最後是到河北去創立自己的基業,那麼他身邊的謀士集團也就分成了兩種,一種是他從河南帶過去的。比如荀諶 、郭圖、辛評、辛毗,許攸,淳于瓊等,另外一部分就是河北的本土人士,如田豐,沮授,審配,張郃等,這兩派之間長期都有鬥爭,雖然看上去田豐沮授,比較正直,但是他們也不太會為人處世,兩派之間的關係勢如水火啊。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兩派的紛爭。許攸和田豐之間的窩裡鬥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方面。再看後來的官渡之戰前,審配強行關押許攸的家屬讓許攸叛逃,以及郭圖惡意中傷沮授,強行把他帶的兵分成三部分,然後自己和淳于瓊各領了一份,再到進讒言,逼迫張郃反叛,這些可以說都是兩派之間鬥爭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