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美式味道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姓名,在死後一般都有廟號、諡號,作為後世的 稱謂。

    所謂“廟號”,指的是帝王死後子孫在太廟裡奉祀時追尊的名號,是出於 祭祀祖先的考慮。商朝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以示恭敬,如太康、少康、 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這大概就是最早的廟號。

    後世對廟號則按照“祖 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所以常用“祖”或“宗”字。

    “諡號”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 的生平賜予的一種稱謂,稱為諡或諡號。諡號起源於周朝,例如,周文王勤 政愛民,死後諡為“文”,後人稱其為周文王。

    周武王滅商有功,死後就諡 為“武”,後人稱其為周武王。這種諡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清王朝 滅亡。

    諡號有的表彰帝王的功德,是美諡;有的則是惡諡,有褒貶善惡、蓋棺 定論的意思。諡號大致分為三類:表揚類的有“文、武、景、烈、昭、穆” 等;批評類的有“煬、歷、靈”等;同情類的有“哀、懷、愍、悼”等。

    除 了天子外,諸侯、大臣也有諡號。歐陽修的諡號是“文忠”,諸葛亮的諡號 是“忠武”。

    東漢還出現過私諡。私諡不是朝廷賜予的,而是由德生們評定的,如陶淵明被私諡為“靖節”,但這種例子不多。

    那“廟號”和“諡號”有什麼區別呢? 一般說,帶祖或宗的就是廟號,帶 帝的便是諡號。

    唐朝以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都有諡號,唐朝以後才 又流行廟號,所以唐以前大都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唐朝 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不過也有個例外,如唐 玄宗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人便取中間關鍵 字“明”,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

    最後再說說皇帝的“年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 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6年。所以公元前140年為漢 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年號。在漢武帝之前,史家以王號紀年。 漢武帝以後,以年號紀年。其間皇帝還喜歡在年號上換花樣,有的幾年換一 次,也有的一年換幾次。

    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則有18個 年號。明以後,基本上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史家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 帝,例如萬曆皇帝、康熙皇帝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商人是誰?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