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貝多芬) 適用於《藝術》教材 [作品介紹]合唱交響曲與貝多芬《歡樂頌》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昂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昂,只有23歲。 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作品115)。貝多芬在1795年前後用畢爾格的詩作曲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絡,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唱的是庫夫納歌頌音樂的魅力的詩。 《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為寫作《合唱交響曲》的終曲而作的一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在寫給普洛勃斯特的信裡說過:《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按照《鋼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調寫的,但規模則遠較宏大。”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完成的。 《合唱交響曲》完成於卡爾斯巴德決議以後、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都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1824年5月在維也納刻倫特納托爾戲院初次演出時,聽眾反映的熱烈是空前的。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聽眾五次的鼓掌歡呼,以致遭到了警察的干涉;但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 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爾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從初演出所引起的異乎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歡樂,也就是歌唱自由,在當時有何等深切的現實意義。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簡介: 這部交響曲於1824年全部寫成並在維也納首演,獲得很大成功。這部被瓦格納稱為達到了交響曲藝術的頂峰,很大成功。這部被瓦格納稱為達到了交響曲藝術的頂峰,沒有人可以超過了它”的“歡樂交響曲”,是在貝多芬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很困苦的日子裡寫就的,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貝多芬自己並沒有享受過歡樂,但是他把偉大的歡樂奉獻給所有的人。 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是他“從黑暗到光明、從痛苦到歡樂、從鬥爭到勝利”創作思想的總結。 第四樂章分三個部分,《歡樂頌》是它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裡,原來有段宣敘調的唱詞,開始是說:不,這會使我們想起過去的痛苦。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該用歌舞來慶祝。”接下去,樂隊先後三次分別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樂章的音樂主題或主題動機。貝多芬不甚滿意。當木管樂器演奏《歡樂頌》主題動機時,他聽了之後,立即說:啊,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還只是《歡樂頌》的雛形,還沒有成熟。後來貝多芬把用人聲演唱的宣敘調刪掉,改成用低音絃樂器來提問,效果也很好。而且由於前面沒有出現人聲,當第二部分人聲時,更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過樂隊“醞釀”之後,出現男中音獨唱:“哦,朋友!何必總是這一套老調,不如讓我們歌唱一些更動聽、更快樂的吧。”於是,他首先唱出了《歡樂頌》的第一段歌詞,然後合唱加以重複。一些歌集上作為歌曲刊登的,僅僅是合唱的前一部分。在這之後,還有十幾個變奏。有的是進行曲風格,有的是賦格曲。
歡樂頌(貝多芬) 適用於《藝術》教材 [作品介紹]合唱交響曲與貝多芬《歡樂頌》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昂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昂,只有23歲。 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作品115)。貝多芬在1795年前後用畢爾格的詩作曲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絡,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唱的是庫夫納歌頌音樂的魅力的詩。 《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為寫作《合唱交響曲》的終曲而作的一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在寫給普洛勃斯特的信裡說過:《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按照《鋼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調寫的,但規模則遠較宏大。”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完成的。 《合唱交響曲》完成於卡爾斯巴德決議以後、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都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1824年5月在維也納刻倫特納托爾戲院初次演出時,聽眾反映的熱烈是空前的。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聽眾五次的鼓掌歡呼,以致遭到了警察的干涉;但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 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爾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從初演出所引起的異乎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歡樂,也就是歌唱自由,在當時有何等深切的現實意義。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簡介: 這部交響曲於1824年全部寫成並在維也納首演,獲得很大成功。這部被瓦格納稱為達到了交響曲藝術的頂峰,很大成功。這部被瓦格納稱為達到了交響曲藝術的頂峰,沒有人可以超過了它”的“歡樂交響曲”,是在貝多芬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很困苦的日子裡寫就的,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貝多芬自己並沒有享受過歡樂,但是他把偉大的歡樂奉獻給所有的人。 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是他“從黑暗到光明、從痛苦到歡樂、從鬥爭到勝利”創作思想的總結。 第四樂章分三個部分,《歡樂頌》是它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裡,原來有段宣敘調的唱詞,開始是說:不,這會使我們想起過去的痛苦。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該用歌舞來慶祝。”接下去,樂隊先後三次分別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樂章的音樂主題或主題動機。貝多芬不甚滿意。當木管樂器演奏《歡樂頌》主題動機時,他聽了之後,立即說:啊,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還只是《歡樂頌》的雛形,還沒有成熟。後來貝多芬把用人聲演唱的宣敘調刪掉,改成用低音絃樂器來提問,效果也很好。而且由於前面沒有出現人聲,當第二部分人聲時,更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過樂隊“醞釀”之後,出現男中音獨唱:“哦,朋友!何必總是這一套老調,不如讓我們歌唱一些更動聽、更快樂的吧。”於是,他首先唱出了《歡樂頌》的第一段歌詞,然後合唱加以重複。一些歌集上作為歌曲刊登的,僅僅是合唱的前一部分。在這之後,還有十幾個變奏。有的是進行曲風格,有的是賦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