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直在說,終有一天地球會毀滅,行將消亡的太陽將像氣球一樣瀑炸,全球都將處於極度的高溫之中,但是現在離地球焚燬至少還有70億年,而且,首先它會變得非常非常寒冷。
如果你們認為這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擔心,那麼你們就應該知道,至少有兩位科學家已經斷言地球已在走下坡路,它在生物學上的全盛時期幾百萬年前就已結束。華盛頓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唐·布朗利和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在其剛發表的新著《地球的生存與滅亡》中,根據最近的科學知識提出了一種故意刺激人的悲觀設想。他們斷言,不會有單一的“地球的末日”,它會表現為一系列不可逆轉的滅亡:最後一頭大象、最後一棵樹、最後一朵花、最後一個海洋和最後一條生命。
總之,他們說,我們生活在這個溼潤的綠洲是這個星球激烈多變的生命中的一段難得而珍貴的平靜時期——在它從熾熱的高溫中轟轟烈烈地誕生到它向燒成灰燼並在太空消散的漫長衰變過程中一眨眼的功夫。
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事情嗎?布朗利說,“如果讓人們認識到生活在空間與時間中是多麼可貴……因而儘可能地保護他們的環境,其實是一件好事情。”
科學家們說,當今時代,恐怖襲擊時有發生,戰爭迫在眉睫,窮人忍飢挨餓,還有突發性的悲劇以及其他令人擔憂的緊追問題,必須(現在)就研究遙遠的未來,以瞭解和確定我們自身在這一宏偉規劃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像所有關於世界末日的看法與預言一樣,這一預言也離不開猜測。有一些科學家對布朗利和沃德的結論持有異議。
西南研究所的戴維·格林斯普因說,他們對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有些過於自信”。格林斯普因專門研究像地球這樣的星球的氣候模型。
他說:“這些模型存在巨大的未知數。”布朗利和沃德的設想“只是未來的幾種可能性之一”。
這種學術爭論(如果你願意,也可稱作末日之爭)反映了一門叫作天體生物學學科的興起,它所研究的是宇宙的生命。其內容包括星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的演變。
只是到最近,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決定地球如何運轉的極其複雜的體系,以及無數相關的可變因素。例如,布朗利、沃德和格林斯普因便是融匯了地質學、海洋學、生物學、大氣科學 、天文學和其他學科的最新的證據。他們還參考了從金星和火星等鄰近星球收集的材料,以及許多像太陽這樣的許多星球的生命週期。
布朗利和沃德說,有兩個最重要的變數主宰著地球和生命形態。其一是溫室效應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影響全球氣溫。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地球所接收的太陽能。
他們在書中寫道:“如果地球環境最終滑向億萬年前的簡單的生態,歷史將開始向後倒退。從生物學角度說,地球早已是日過正午——也許早在3億年前就開始衰變。
還有一個變數是人的干預。格林斯普因和同事對這一因素的重視超過沃德和布朗利。
格林斯普因在其即將出版的新著《孤獨的星球:外星生命的自然哲學》中指出,如果人類能夠逃過下一個冰河期的劫難,在遙遠未來的一種文明將可能透過利用(比如說)繞軌道運轉的太陽鏡來延緩最終的升溫。另一位科學家甚至設想發明一種技術,來“啟用”像太陽一樣的星球,並延長其生命。還有一些人則在考慮逃避劫難的辦法,如重新設計外層空間的星球或小行星,造成可居住的安全島,或是逃住另一個星系。
但是沃德和布朗利提醒說,容易或保險的出路是沒有的。他們寫道,我們最好還是充分享受這個“美麗、多姿而富饒的燦爛夏天”。
科學家一直在說,終有一天地球會毀滅,行將消亡的太陽將像氣球一樣瀑炸,全球都將處於極度的高溫之中,但是現在離地球焚燬至少還有70億年,而且,首先它會變得非常非常寒冷。
如果你們認為這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擔心,那麼你們就應該知道,至少有兩位科學家已經斷言地球已在走下坡路,它在生物學上的全盛時期幾百萬年前就已結束。華盛頓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唐·布朗利和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在其剛發表的新著《地球的生存與滅亡》中,根據最近的科學知識提出了一種故意刺激人的悲觀設想。他們斷言,不會有單一的“地球的末日”,它會表現為一系列不可逆轉的滅亡:最後一頭大象、最後一棵樹、最後一朵花、最後一個海洋和最後一條生命。
總之,他們說,我們生活在這個溼潤的綠洲是這個星球激烈多變的生命中的一段難得而珍貴的平靜時期——在它從熾熱的高溫中轟轟烈烈地誕生到它向燒成灰燼並在太空消散的漫長衰變過程中一眨眼的功夫。
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事情嗎?布朗利說,“如果讓人們認識到生活在空間與時間中是多麼可貴……因而儘可能地保護他們的環境,其實是一件好事情。”
科學家們說,當今時代,恐怖襲擊時有發生,戰爭迫在眉睫,窮人忍飢挨餓,還有突發性的悲劇以及其他令人擔憂的緊追問題,必須(現在)就研究遙遠的未來,以瞭解和確定我們自身在這一宏偉規劃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像所有關於世界末日的看法與預言一樣,這一預言也離不開猜測。有一些科學家對布朗利和沃德的結論持有異議。
西南研究所的戴維·格林斯普因說,他們對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有些過於自信”。格林斯普因專門研究像地球這樣的星球的氣候模型。
他說:“這些模型存在巨大的未知數。”布朗利和沃德的設想“只是未來的幾種可能性之一”。
這種學術爭論(如果你願意,也可稱作末日之爭)反映了一門叫作天體生物學學科的興起,它所研究的是宇宙的生命。其內容包括星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的演變。
只是到最近,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決定地球如何運轉的極其複雜的體系,以及無數相關的可變因素。例如,布朗利、沃德和格林斯普因便是融匯了地質學、海洋學、生物學、大氣科學 、天文學和其他學科的最新的證據。他們還參考了從金星和火星等鄰近星球收集的材料,以及許多像太陽這樣的許多星球的生命週期。
布朗利和沃德說,有兩個最重要的變數主宰著地球和生命形態。其一是溫室效應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影響全球氣溫。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地球所接收的太陽能。
他們在書中寫道:“如果地球環境最終滑向億萬年前的簡單的生態,歷史將開始向後倒退。從生物學角度說,地球早已是日過正午——也許早在3億年前就開始衰變。
還有一個變數是人的干預。格林斯普因和同事對這一因素的重視超過沃德和布朗利。
格林斯普因在其即將出版的新著《孤獨的星球:外星生命的自然哲學》中指出,如果人類能夠逃過下一個冰河期的劫難,在遙遠未來的一種文明將可能透過利用(比如說)繞軌道運轉的太陽鏡來延緩最終的升溫。另一位科學家甚至設想發明一種技術,來“啟用”像太陽一樣的星球,並延長其生命。還有一些人則在考慮逃避劫難的辦法,如重新設計外層空間的星球或小行星,造成可居住的安全島,或是逃住另一個星系。
但是沃德和布朗利提醒說,容易或保險的出路是沒有的。他們寫道,我們最好還是充分享受這個“美麗、多姿而富饒的燦爛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