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簡單概括一下,大致為三種:
1. 生理性,粵語叫“遲俐根”;
2. 溺愛型,被溺得不用說話;
3. 環境型,多語言環境;
一、生理性
這種情況下,處理方式就是到醫院進行治療,挨一刀確實很痛,自己也要心疼,但是不能因此而耽擱了治療時間。
二、溺愛型
這種情況就是孩子不用開口說話,需求就被滿足了。只要家裡有個讓孩子指哪打哪的長輩,就可以了。
而解決的方式,自然就是戒溺愛。語言是要來溝通的,連話都不用說,對方就可以領略到自己的意思,那還要說話來幹嘛。試想一下,若是腦電波可以直接傳遞,心靈可以直接溝通,一個眼神就可以辦到對方的事情,成人都懶得開口說話吧!
三、環境型
多語言環境,分兩種情況,這兩種我都遇到。
第一種,就是家裡有多種語言環境,例如老人不會講普通話,跟孩子講方言,而爸爸講普通話,媽媽講粵語,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迷茫,到底我要用什麼話來表達?講方言,媽媽聽不懂,講普通話或者粵語,老人聽不懂。而且有些地方語言是有衝突的,例如我們海豐話,在讀普通話的時候就習慣沒有後鼻音,而粵語呢,N和L(拼音)就分不清...
我家表姐就是這樣的情況,老人不會講普通話,爸爸說粵語,媽媽給孩子講普通話。老人是無奈;媽媽認為孩子上學就是用普通話,普通話是國語應該教孩子這個;而爸爸認為孩子始終要去深圳讀書,學習粵語才不會被人叫“撈頭”,不會被鄙視(這裡大家別生氣,因為姐夫以前在外工作的時候,就是因為不會粵語被人暴擊過,心理陰影面積比較大,現在已經比較少這種情況了。);孩子5歲多,只會叫外婆、媽媽、爸爸這三個最經常接觸的人,後來解決方式也很簡單,把孩子帶深圳了,統一和孩子講普通話,很快就語言流暢了。
第二種,就是環境不斷遷徙,例如孩子三歲前在家鄉,而隨著父母工作的需求,不斷的轉移城市。舉個例子,就是在家鄉用了方言一段時間,到廣州呢,用粵語,到上海又用上海話...
解決方式其實還是一樣的,統一和孩子說一種語言就可以解決。
此類文章我之前發過,有人噴過不會說話的是傻子,也有人說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家裡幾十種方言孩子都會。我想說的是,個例始終會有,咱家沒形成這樣的結果,不代表別人家就不會,不要歧視也不要自傲,沒必要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最後,題主還請抓緊和孩子進行訓練,既然5歲了,相信題主已經體會到了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所帶來的麻煩,包括對家長的也包括孩子自身要面對的。加油!
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簡單概括一下,大致為三種:
1. 生理性,粵語叫“遲俐根”;
2. 溺愛型,被溺得不用說話;
3. 環境型,多語言環境;
一、生理性
這種情況下,處理方式就是到醫院進行治療,挨一刀確實很痛,自己也要心疼,但是不能因此而耽擱了治療時間。
二、溺愛型
這種情況就是孩子不用開口說話,需求就被滿足了。只要家裡有個讓孩子指哪打哪的長輩,就可以了。
而解決的方式,自然就是戒溺愛。語言是要來溝通的,連話都不用說,對方就可以領略到自己的意思,那還要說話來幹嘛。試想一下,若是腦電波可以直接傳遞,心靈可以直接溝通,一個眼神就可以辦到對方的事情,成人都懶得開口說話吧!
三、環境型
多語言環境,分兩種情況,這兩種我都遇到。
第一種,就是家裡有多種語言環境,例如老人不會講普通話,跟孩子講方言,而爸爸講普通話,媽媽講粵語,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迷茫,到底我要用什麼話來表達?講方言,媽媽聽不懂,講普通話或者粵語,老人聽不懂。而且有些地方語言是有衝突的,例如我們海豐話,在讀普通話的時候就習慣沒有後鼻音,而粵語呢,N和L(拼音)就分不清...
我家表姐就是這樣的情況,老人不會講普通話,爸爸說粵語,媽媽給孩子講普通話。老人是無奈;媽媽認為孩子上學就是用普通話,普通話是國語應該教孩子這個;而爸爸認為孩子始終要去深圳讀書,學習粵語才不會被人叫“撈頭”,不會被鄙視(這裡大家別生氣,因為姐夫以前在外工作的時候,就是因為不會粵語被人暴擊過,心理陰影面積比較大,現在已經比較少這種情況了。);孩子5歲多,只會叫外婆、媽媽、爸爸這三個最經常接觸的人,後來解決方式也很簡單,把孩子帶深圳了,統一和孩子講普通話,很快就語言流暢了。
第二種,就是環境不斷遷徙,例如孩子三歲前在家鄉,而隨著父母工作的需求,不斷的轉移城市。舉個例子,就是在家鄉用了方言一段時間,到廣州呢,用粵語,到上海又用上海話...
解決方式其實還是一樣的,統一和孩子說一種語言就可以解決。
此類文章我之前發過,有人噴過不會說話的是傻子,也有人說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家裡幾十種方言孩子都會。我想說的是,個例始終會有,咱家沒形成這樣的結果,不代表別人家就不會,不要歧視也不要自傲,沒必要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最後,題主還請抓緊和孩子進行訓練,既然5歲了,相信題主已經體會到了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所帶來的麻煩,包括對家長的也包括孩子自身要面對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