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2好光景
-
2 # 香茗史館
西周到底有多少諸侯國?這個問題恐怕沒人能夠說的清楚。雖然《荀子·儒效》記載,“(周武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但實際上經過歷代周天子的分封,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早已超出了這個數字。其中,僅見諸於《史記》的,便有多達一百多國,每個爵位簡單列舉幾個。
公爵國1、東虢國(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周文王之弟虢仲於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建立虢國,史稱東虢國。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國被鄭武公所滅,其後裔虢序則被周平王封於夏陽(今山西平陸縣),建立北虢國。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晉獻公採納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計,攻滅北虢國。
2、西虢國(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始封君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與兄長虢仲同時就封,被封於雍邑(今寶雞陳倉區虢鎮),建立虢國,史稱西虢國。周厲王、周宣王時期,西虢東遷至河南三門峽一帶,史稱南虢國,都上陽。西虢東遷後,還曾在原地留下一個小虢國,被秦武公於周莊王十年(前687年)攻滅。南虢國則於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晉獻公以“假道伐虢”之計攻滅。
3、虞國(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據《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載,周武王滅商之後,派人尋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後代,封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建立虞國。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晉獻公採納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計,晉軍滅虢國後,回軍途中突襲虞國,虞國滅亡。
4、宋國(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商朝滅亡後,按照分封禮法,國家即使滅亡,勝利者也不能讓前朝貴族宗祀滅絕,因而周武王分封時,仍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周武王死後,武庚發動叛亂,被周公所殺。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被封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宗祀。宋國先後傳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時,因接連與四鄰為敵,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國爆發內亂,齊國趁機聯合楚國、魏國攻滅宋國。
侯爵國1、衛國(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後於周成王時期隨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叛亂平定後,周公在武庚統治地區建立衛國,以平叛有功的康叔為衛國國君。衛國共先後傳承41位國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國攻佔濮陽等地,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名存實亡,僅餘國君封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國最後一任國君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2、魯國(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將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定國號為魯。因周公旦要留在鎬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於是便派兒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則下令將奄國和“殷民六族”同時賜予伯禽。魯國先後傳承795年,歷三十四位君主,最終於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滅。
3、邢國(立、亡時間不詳):姬姓。周成王為感謝周公旦的輔佐,於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於商代邢國舊地(今河北邢臺)。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徵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佔有重要地位。春秋末年,邢國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遷,亡於衛國,後轉為晉國趙襄子的采邑。
4、晉國(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晉國的始封君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諸侯國唐國發生叛亂,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軍平定,唐國百姓被遷至杜地 ,並於周成王十年(1033年)將叔虞分封於唐國。叔虞去世之後,其子燮繼位後改國號為晉。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國名存實亡,晉靜公二年(前376年),趙魏韓瓜分了晉國公室最後的土地,晉靜公被廢為平民,晉國徹底滅亡。
5、滕國(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滅商之後,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繡於滕(今棗莊滕州西),建立滕國。滕國共歷23位國君,期間曾於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但不久又復國,最終於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滅。
6、管國(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鮮于管(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建立管國。周武王去世之後,管叔鮮勾結蔡叔度、霍叔處、武庚發動武庚之亂,最終被周公旦所滅,管國被廢。
7、蔡國(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於蔡(今河南駐馬店上蔡),建立蔡國。後蔡叔度參與武庚之亂,被放逐於郭鄰。蔡叔度死後,周公旦分封其子蔡仲重立蔡國。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國被楚國所滅,三年後又復國,遷都於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後因隨吳國攻楚,而在楚國逼迫下又遷都於州來(今安徽鳳臺縣)。周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國終被楚國所滅。
8、齊國(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西周立國後,周武王封姜尚於營丘(後改臨淄),建立齊國。齊國乃是周朝時的東方大國,春秋末期時發生“田氏代齊”,姜齊被田齊所取代,併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湣王時,齊國因頻繁對外用兵,慘遭“五國伐齊”,齊國就此衰弱。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攻滅其他五國後,攻入齊國,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一統天下。
9、陳國(前1046年至前478年):媯姓。陳國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媯滿,周武王建立西周後,便將長女太姬嫁給了他,並其於陳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後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讓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陳國共歷二十五位君王,期間曾兩次亡國,又兩次復立,最終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國所滅。
10、薊國(西周初至前七世紀):祁姓。薊國本為商朝時期小國,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武王建立西周後,封堯帝后裔於薊(今北京市區西南)。公元前七世紀前後,薊國被燕國吞併,薊後來成為燕國的都城。
11、杞國(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國早在夏商時期便已經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後,派人找到夏禹的後代東樓公,並將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縣),建立杞國,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初封時為公爵,但後來降為侯爵,至春秋後又降為伯爵。杞國先後多次遷都,最終於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於楚國之手。
12、紀國(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紀國的始封君為姜尚次子,於西周初年被分封於紀(今壽光市),是位於齊國以東、萊國以北的諸侯國。因齊哀公被烹事件,齊國與紀國結怨,一直想要吞併紀國,紀國則與魯國結盟抗齊。然而,由於周莊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紀國最終還是於次年被齊國所滅。
13、楊國(前786年至前7世紀):楊姓。西周末年,為了抵禦獫狁的進攻,周宣王於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兒子尚父為楊侯,建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一帶)。楊國最終被晉獻公所滅,楊地則被封給了晉獻公的弟弟伯僑。
伯爵國1、秦國(前770年至前207年):贏姓。秦國早年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於西陲艱難求存。西周末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因此被封為諸侯,得以正式位列諸侯。秦穆公時期,秦國稱霸西戎,後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遭遇百年衰弱,歷經秦孝公“商鞅變法”,秦國才得以再次崛起,後經六代君王努力,秦國最終攻滅六國,一統天下。但統一天下後的秦國,也僅僅存在了兩世,便於前207年亡國。
2、鄭國(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將自己的幼弟姬友封於鎬京附近,國號為鄭。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鄭武公東遷至河南,建都於鄭(今河南新鄭)。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
3、燕國(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姬奭為周武王之弟,曾跟隨周武王參加“牧野之戰”,西周建立之後,被周武王分封於燕地。此後,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進入戰國之後,燕國因內亂而國勢衰弱,雖然燕昭王時一度中興,但燕昭王之後卻又繼續衰弱,“長平之戰”後因接連敗於趙國而淪為弱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國被秦將王賁率兵攻滅。
4、魏國(前十一世紀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戰國七雄那個魏國。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但始封君目前已無記載。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國被晉獻公所滅,魏地被封給了畢國後裔畢萬,畢萬遂改魏姓,而這也是晉國魏氏的來源。
5、曹國(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西周立國後,周武王冊封六弟叔振鐸於曹,建立曹國。曹國西接成周,東連齊魯,北臨河濟,南控江淮,乃是西周時期的大國,與魯國一起鎮守東方。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衰落,曹國也淪為了二流國家,更成為了晉楚爭霸的直接受害者,國勢一日不如一日。曹伯陽十五年(前487年),曹國被宋景公所滅。
6、郕國(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國後,周武王冊封弟弟姬武於郕,建立郕國(今山東濟寧汶上縣古城村)。春秋時期,郕國夾在衛、齊、魯等大國中間,逐漸淪為附庸。郕國曾於前686年被魯國和齊國所滅,但之後又得以復國。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國最終被齊國所滅。
7、霍國(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處於霍(今山西霍州一帶),建立霍國。武庚之亂後,姬處被廢為平民,但其封國則由其子繼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認為周成王對於祖先姬處處置不當,於是自稱霍公,變伯爵為公爵。晉獻公得知後,遂出兵攻滅霍國。
子爵國1、吳國(前12世紀至前473年):姬姓。吳國乃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其立國早於西周。周武王建立西周後,曾派人找太伯、仲雍的後代,先找到仲雍後裔周章,但周章當時已經是吳君,於是周武王便將其仍封於吳,另封其弟虞仲建立虞國。從春秋中期開始,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逐漸崛起為東南大國,甚至一度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國的復仇之戰中,吳國被滅。
2、楚國(前1042年至前223年):羋姓。楚人早年在商王朝的驅使下被迫南遷,後輔佐周武王推翻商王朝,但在分封時卻並未獲封。直到周成王時,楚人才被封為子爵,獲封于丹陽一帶。歷經數百年發展,至楚成王時,楚國已經成為南方大國,後不斷兼併周邊小國,開始向中原挺進,更是在楚莊王時“問鼎中原”,後於晉國長期爭霸。不過,進入戰國之後,楚國因變法不夠徹底,導致逐漸落後於列國,尤其是“鄢郢之戰”後,因喪失江漢平原,楚國日漸衰弱。最終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國所滅。
3、莒國(不詳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國本為東夷古國,因輔佐武王伐紂,在西周立國後,仍被封為諸侯國,乃是當時山東地區僅次於齊國、魯國的大國。早期的莒國,簡直就像個難民營,附近諸侯國的國君或貴族遭難,往往會跑到莒國躲避。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後疑似復國,最終為齊所滅。
4、邾國(不詳):曹姓。周武王時期,分封孫挾於邾,為魯國附庸,邾國雖然自周初立國,但直到春秋時期的邾君克(儀父)之時都沒受周天子冊封,無爵位,其國君只稱“邾君”,後至春秋時才在齊桓公的奏請下,得以冊封為子爵。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所滅。
5、巴國(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時便已經建國,後因參與武王伐紂,而在西周立國後被封為子爵國。春秋時,巴國與蜀、楚、鄧、庸等為鄰,後因楚國崛起而受到壓迫,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干流,多次與楚國交戰。戰國時,巴國與蜀國交戰,卻被秦國趁虛而入,最終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國所滅。
6、越國(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越國起源更早,夏朝時便已經存在,西周時獲封子爵,越國一直都是東南大國,但卻始終難以向外擴張。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長期爭霸,滅吳後更是稱霸於東南。不過,進入戰國後,越國可就跟不上節奏了,後因越王無疆攻楚陣亡,越國陷入內亂,分崩離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
男爵國許國(約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許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許國是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西周時期的子爵國。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許國被鄭國所滅,次年又在楚國的扶持下復國。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許國最終被楚國攻滅。
除了以上之外,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還有韓、鉅、剡、任、藤、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南燕、徐、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甘、榮、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遂、譚、代、黃、項、耿、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等國。
回覆列表
最佳答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河北人民出版社 歷史 第45頁記載:
“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充套件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陝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皖: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不斷爆發兼併戰爭,一些國家消失了,還有的一些國家分裂了,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河南東部和山西東南部 趙: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一說為: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