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思醬香

    果不考慮靠外部資本助推,僅靠自有資金起步,那最可靠的就是做生意了,要搞大事的話僅有的存款遠遠不夠的。

    在各種科技園旁邊開小餐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前提是你的東西要夠有特色、夠好吃,如果你本人作為老闆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就更好了,小白領們往往能夠被這種味道還不錯、老闆還是個有趣的人的餐館所吸引。

    開一個小型的教育機構,加上你可能也就3個人這種規模的機構,不過前提是你或者其他2個人裡得有985+211(或稱雙一流大學)前10畢業的,不然起步階段的推廣、資源會非常受限,如果趕個時髦,可以適當向K12傾斜,或者乾脆就做少兒教育,只要人夠靈活的話少兒教育還是來錢快的。

    如果抖機靈的話,可以再找一兩個有錢的合夥人,一起湊個大幾百萬,那就可以做大事了,在大型商圈做些模式創新的娛樂專案或者開個有情調的餐廳,也可以找個高等教育相對發達的城市一起低價租一些拆遷戶的新樓房,籤合同簽上個3、5年,轉手抬價租出去,當個二房東也能賺,前提是有能力談下來、租出去。

  • 2 # 蕭大建

    因為個體戶實在太賺錢,所以一時間全民下海成為風潮,甚至有縣長、市長都辭職下海的。一批批湧現的老闆階層,大部分都是低學歷低知識的,因為他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且參與人數最多,所以知識無用論一時間塵囂至上,美華人從來不信知識無用論,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中國80年代的那批小學文化發家的老闆階層。

    而在80年代混的最慘的知識分子,成為下海的主力軍,讀到博士去做原子彈還不如小學畢業去賣茶葉蛋,這種明顯不公平的待遇讓科技領域的從業人員大幅度流失,只要辭職下海,做什麼都比做技術強。

    為了扭轉這一點,90年代開始,國家有意識的全面提升知識分子的待遇。而經過80年代十年間的瘋狂下海,個體戶的數量也已經嚴重飽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最急需的不再是低端的體力勞動者,而是技術人員。

    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因為前十年的大幅流失,一方面因為中國高等教育薄弱而供給不足,還因為經濟高速發展,雨後春筍冒出的大量公司而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導致了巨大的供不應求現象,助推了技術人員工資的飛速提升,考上大學,成為白領,就是光宗耀祖的代名詞。知識分子不再受人鄙視,高考成為鯉魚躍龍門的代名詞。

    90年代,是知識分子大翻身的年代,巨大的供不應求現象一方面讓技術人員的工資飛速提升,一方面促使國家進行了教育改革,大學開始大幅度擴招,試圖緩解大學生供不應求的現象。

    除此之外,90年代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但是符合外企條件的人才太少,剛開始很多人去外企上班也心存顧忌,所以外企的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工作,在外企上班,就是有錢的代名詞。

    從80年代和90年代的經歷我們可以推出這麼一個道理,市場經濟環境下,供求關係,是決定工資的最主要因素。

  • 3 # 慌慌人生

    個人介意:創業可以做跨境電商,隨著5G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購物成為了主流。而在淘寶店面飽和的情況下,跨境電商是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在無貨源模式下,你本人無需囤貨。這樣你就可以低成本,高回報的創業,作為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值得一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腸胃不好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