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枕邊夜話

    把泰戈爾詩歌的藝術價值歸功於翻譯,絕對是狹隘之見,真正的翻譯家,肯定會嚴格按照翻譯的基本原則。

    嚴復說:翻譯要遵從“信達雅”。意思就是說:信是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達是譯文要使用標準漢語。雅是譯文要美,要優雅。

    綜合這一個說法,也就是說,泰戈爾的譯文,完全是遵從信達雅翻譯出來的作品。

    第一,完全遵照了原文的意思。

    第二,只是用標準漢語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第三,譯文只是試圖變得優美,而不是說比原文優美罷了。

    綜上所述,譯文的優美,絕對無法超越原文的,翻譯家絞盡腦汁想要還原原文的本意已經難上加難了,更別說優美的程度超過原文了。

  • 2 # 蒼涼之涼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弄清三個關係。

    一、原作與譯作的關係。它們中間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亦即相互相生。翻譯文字肯定是從原文中脫胎而來,就是要再現、複製,或傳遞原作的資訊,但“它要確保的不僅僅是文字和作者的存活,而且也是語言的存活”,因此,譯文異於原文,居有一定的獨立性。所謂信達雅,一是求其真實,不違背原文精神; 二是深入理解原作內蘊,傳遞不出現與原文相違的地方;三是在文采上更美,說的也是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發揮到最好。這裡牽扯到你提問的內容,意思是現在你讀到的很美,是翻譯下了功夫,有才華,才這麼美的還是原文就是這樣美?這就提出了另一種關係。

    二、翻譯者與作品的關係。翻譯者翻譯一件作品,怎麼才能做到最好?這是和他的經歷相關的,沒有經歷,無法理解原作中的生活、感情、思想、美感,是會影響到翻譯作品的信達雅的,翻譯作品必須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傳遞出原作的生命氣息,要達到這個標準,是要與作者一樣,有著作品中那樣的生活體驗的,否則,入不得法門。

    三、讀者與翻譯作品的關係。一百個人就要一百個哈姆萊特,是說對與同一部作品,每個人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會有理解不同,讀者也是創造者,讀出不一樣的感覺來。不管是原文還是譯文,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反過來,他對原文和譯文的評價也就不同,這是因其還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也是創作。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同時,泰戈爾還是音樂家。他的詩本來就帶有優美的音樂旋律,有很多利用民間歌譜寫成,再加上他信奉梵我一體,人與自然合一,追求和諧,所以無法不反映到詩寫裡。

    在孟加拉文裡,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

    他的作品大膽創新,別具一格,具有西方唯美主義的浸潤,又繼承了印度傳統文化的精髓,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他寫了許多兒童詩,“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但都向和諧自然靠攏。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

    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句是泰戈爾詩中的一句,我們能感受到其中哲理味道,又能看到他放飛的思想的優美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apple id註冊郵箱賬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