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句話的意思是:
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這個道,不能離開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2、出處:
出自《中庸》。《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
3、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中庸》簡介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5、影響:
1)意義價值
⑴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對於指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態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指導意義。[10]
⑵《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
⑶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為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了篇章。
⑷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中、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適。
⑸中庸,既深奧又通俗,是治國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⑹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學昇華。
2)歷代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
1、這句話的意思是:
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這個道,不能離開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2、出處:
出自《中庸》。《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
3、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中庸》簡介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5、影響:
1)意義價值
⑴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對於指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態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指導意義。[10]
⑵《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
⑶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為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了篇章。
⑷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中、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適。
⑸中庸,既深奧又通俗,是治國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⑹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學昇華。
2)歷代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