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史二三事

    孫策26歲不幸身受重傷而死,兒子孫紹年幼,江東時局動盪不安,年幼的孫紹根本無法承擔起江東一片家業,孫權卻不一樣,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打仗掠地你不如我,治理安邦我不如你”所以孫策慧眼識人的本事還是略具上乘的,後來事實證明孫策確是眼光獨到,如果當時傳給他的兒子,估計就沒有了以後的江東,也沒有三分天下的吳國.

  • 2 # 老男人路人王

    孫策死時年僅26歲,傳位肯定首選自己的兒子,他不是不想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不能傳,兒子孫紹年紀太小,繼位了要麼死,要麼被架空,還有就是當時江東剛剛平穩,外有劉備和曹操都已經成為一方諸侯,內有周瑜,孫權等強兵猛將,如果傳位給自己兒子,江東內憂外患,孫策祖宗歷代心血將付之東流,別無選擇,只能傳位一位強主,才能儲存江東!

  • 3 # 小迷跳跳5

    1、因為孫權有才能,可以掌接大權。孫策兒子當時年幼。2、孫策簡介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佔據江東一帶的軍事人物,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曾為討回父親孫堅的舊部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自領會稽太守。被漢朝廷任命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公元200年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3、孫權簡介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 4 # 蘭陵郡小小生

    眾所周知,孫策死的時侯才26歲,肯定已經考慮到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孫紹,但是兒子太小太年幼,根本就掌控不了這一堆爛攤子,即使傳給兒子,也勢必會被架空,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仔細揣摩孫策臨終說的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就說明了無論傳位給自己兒子還是其他兄弟中的一人,孫權絕對會倚仗著自己的人緣,架空被傳位者。所以就乾脆直接傳給自己的弟弟得了。

  • 5 # 公子天行健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和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兩個兄弟年紀僅相差7歲,孫策25歲而亡,古人早婚,以孫策15歲結婚生子來算,可以判斷其唯一的兒子孫紹在孫策死時年紀最大不會超過10歲。而此時孫權已經18歲,按照史書記載:孫權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在孫策死之前,孫權作為孫策集團主要助手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5歲就成為縣長級大哥。在孫策死時年僅18歲,是留下來孫家四兄弟中(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年紀最大一個。

    如果孫策不傳位給孫權,而是傳位給孫紹,最大可能就是孫紹被殺或者被廢,孫權和其他兄弟孫翊、孫匡、孫朗廝殺爭奪帶頭大哥位置,但終歸還是在孫堅一系中廝殺,大權還未旁落。

    當然,更大的危險來自還有孫堅的弟弟孫靜(孫賁)一系、孫策孫權的舅舅吳景一系。孫堅死後,孫堅一系大部分人馬都讓孫賁(孫策的堂哥)、吳景(孫策的舅舅)接管了。孫賁成了孫堅系的領銜人物,率領孫堅的部隊投靠袁術。袁術又上表推薦孫賁擔任豫州刺史。看一看,孫堅一死,孫賁就立刻投靠袁術,而不是輔佐孫策,可以看出孫賁是自成一系的。以孫賁、吳景在孫堅系的資歷、地位,就是孫策、孫權想讓他們臣服自己,都必須拿出足夠的實力證明。如果是年幼的孫紹繼位的話,是無法讓孫賁、吳景臣服的,更有可能是加入權力爭奪戰,有可能把孫堅一系留下的軍政遺產納入囊中,那麼孫堅系等於為他人做了嫁衣,大權旁落了。

    因此,亂世之中,權力傳承主要依靠實力而不是血統,如果單憑血統,沒有實力,只能為他人做了嫁衣,因此,孫策選擇傳位給孫權,在三國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時代是一個理性選擇。

  • 6 # Ad哥哥

    建安五年,孫策欲趁袁曹大戰官渡之際,起兵奇襲許昌。然而在未起事之前,不幸中伏,性命垂危。

    這時必須要選擇一個人來繼承大業,使江東政權得已延續。

    自來都是子承父業,天經地義。但孫策卻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孫紹,而是傳位給弟弟孫權,這是為什麼呢?

    孫紹年幼,難當重任

    當時正值天下大亂之際,諸侯相互攻伐吞併。在這種環境下,一個政權能否存活下去,繼而爭霸,與主公自身本事密不可分。

    孫紹當時還在幼年,文不能安邦定國,武不能開疆拓土。他唯一的優勢僅是孫策的親生兒子而已。

    在那個憑實力說話,靠能力生存的亂世中。他對內不能震懾文武,對外不能抗衡諸侯,顯然沒法成為一方之主。

    若孫策僅憑父子之親,便傳位於他,無疑於將孫氏兩代人打下的基業視如兒戲對待。只怕屍骨未寒之際,外敵未犯之時,江東政權已先由內部土崩瓦解。

    因而,孫策絕不會傳位給孫紹。

    繼承人的位置不光代表著權利,更是一副家族重擔。當時的孫紹,顯然沒能力將它挑起來。

    孫權賢明 知人善用

    孫紹是因為年紀太小,沒有能力擔當重任,才沒有被孫策選為繼承人。但孫權的當選,絕不是因為自己年紀夠了,才會被孫策拖付大事。當時孫權也才十八歲而已。

    那麼他靠的是什麼呢?

    作為君主,文治武功是必須要有的。孫策臨終之際,對孫權說道: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權雖然談不上武功,但文治他是合格的。

    江表傳曰:

    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

    孫權有招賢納士之德,有知人善用之能。這也正是一個君主能保障自己政權,使其能夠穩固的重要因素。孫策也正是看重了這點,才放棄了孫紹,選擇了孫權。

    孫權在繼位之後,也沒有辜負孫策對他的評價。先後任用周瑜,陸遜,在赤壁跟夷陵兩場大戰中挫敗來犯強敵,使得孫吳政權始終屹立在三分之中。

    這也都是孫權作為君主,能“舉賢任能,各盡其心”的功勞。

    江東自孫堅起始,都是崇尚以武力爭霸。

    孫策當初脫離袁術,士兵僅千人。卻能跨過長江,轉戰千里,盡得江東之地,靠的都是他的驍勇善戰。

    他的志向也不僅在江東。欲奇襲許昌,入主中原便是最好的證明。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以致不能將江東基業進一步擴張,這是他英年早逝的遺憾。

    而子嗣兄弟中無一善戰,可與群雄爭天下者,也只有立能治國的孫權為主。

    可孫權雖然懂得任用人才,就算因此能保住江東,卻終無法爭霸中原。這是擁有王霸之心的孫策無奈之處。

    孫策託孤時曾對張昭說: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可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可見孫策對於不精戰事的孫權,還是有擔心的。

    因為孫策心中真正理想的繼承人,是如自己一般能率江東之眾,爭衡天下的勇武英雄。

    Ad說

    亂世之中,實力大過血脈,這是孫權能取代孫紹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是立孫紹,還是孫權,都是孫策大事未成,竟先死乎的遺憾和無奈之舉。

    《三國志》《江表傳》《吳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被傳為千古佳話,為什麼死後李世民要親自將其碑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