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中行以對葉聖陶先生的思念,回憶與葉聖陶之間發生的事情為緣由。
文章簡介: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是張中行寫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談文論語集》 。2017年本文入選人教社新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13課,課文由楊波朗讀 。
這篇課文是張中行回憶葉聖陶的文章。作者透過回憶與葉聖陶先生交往中的幾件小事,表現了葉聖陶謹嚴自律、待人寬厚的節操和風範,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節選:
葉聖陶先生於1988年2月16日逝世 [6] 。記得那是舊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訊息,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裡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參加遺體告別儀式之後,總想寫點什麼,一則說說自己的心情,二則作為紀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個月過去了。依理,或依禮,都應該儘早拿起筆來。寫什麼呢? 這有困難。一是他業績多,成就大,寫不勝寫;二是遺體告別儀式印了《葉聖陶同志生平》的文字,一生事業已經簡明扼要地說了;三是著作等身,為人,以及文學、教育、語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後人的,都明擺著,用不著再費辭。但紀念文是還要寫。為了不重複,打算沿著兩條線選取題材:一是寫與我有關的,二是寫不見於或不明顯見於高文典冊的。
我第一次見到葉聖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編課本,他領導編課本。這之前,我當然知道他,那是上學時期,大量讀新文學作品的時候。那時候他還沒以字行,用葉紹鈞的名字。我的印象,比如與魯迅、郁達夫相比,魯迅筆下多鋒芒,郁達夫有才任情,葉先生只是平實規矩而已。相識之後,交往漸多,感到過去的印象雖然不能說錯,也失之太淺;至少是沒有觸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傳》說不朽有三種,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聖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中國讀書人的思想,漢魏以後不出三個大圈圈:儒、道、釋。攙合的情況很複雜,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陽儒陰道;有的人儒而兼釋,或半儒半釋;有的人達則為儒,窮則修道;等等。
葉聖陶先生則不攙合,而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這有時使我想到《論語》上的話,一處是:“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一處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兩處都是孔老夫子認為雖心嚮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葉聖陶先生卻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別人說:“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內容簡介:
文章開篇言簡情摯,寫聽到葉聖陶先生逝世的訊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響亮”的鞭炮聲,在作者的感受裡,是悲上加悲的,接著回憶第一次見到葉聖陶先生,是在他領導下編寫課本。這之前對葉聖陶的認識是透過讀新文學作品,及前輩對他立德為高的評價,聯想《論語》對君子的定義,作者切實感到“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這是對葉聖陶先生的總論。接下來,作者回憶了與葉聖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作者簡介:
張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張璇,學名張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作者張中行以對葉聖陶先生的思念,回憶與葉聖陶之間發生的事情為緣由。
文章簡介: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是張中行寫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談文論語集》 。2017年本文入選人教社新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13課,課文由楊波朗讀 。
這篇課文是張中行回憶葉聖陶的文章。作者透過回憶與葉聖陶先生交往中的幾件小事,表現了葉聖陶謹嚴自律、待人寬厚的節操和風範,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節選:
葉聖陶先生於1988年2月16日逝世 [6] 。記得那是舊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訊息,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裡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參加遺體告別儀式之後,總想寫點什麼,一則說說自己的心情,二則作為紀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個月過去了。依理,或依禮,都應該儘早拿起筆來。寫什麼呢? 這有困難。一是他業績多,成就大,寫不勝寫;二是遺體告別儀式印了《葉聖陶同志生平》的文字,一生事業已經簡明扼要地說了;三是著作等身,為人,以及文學、教育、語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後人的,都明擺著,用不著再費辭。但紀念文是還要寫。為了不重複,打算沿著兩條線選取題材:一是寫與我有關的,二是寫不見於或不明顯見於高文典冊的。
我第一次見到葉聖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編課本,他領導編課本。這之前,我當然知道他,那是上學時期,大量讀新文學作品的時候。那時候他還沒以字行,用葉紹鈞的名字。我的印象,比如與魯迅、郁達夫相比,魯迅筆下多鋒芒,郁達夫有才任情,葉先生只是平實規矩而已。相識之後,交往漸多,感到過去的印象雖然不能說錯,也失之太淺;至少是沒有觸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傳》說不朽有三種,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聖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中國讀書人的思想,漢魏以後不出三個大圈圈:儒、道、釋。攙合的情況很複雜,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陽儒陰道;有的人儒而兼釋,或半儒半釋;有的人達則為儒,窮則修道;等等。
葉聖陶先生則不攙合,而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這有時使我想到《論語》上的話,一處是:“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一處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兩處都是孔老夫子認為雖心嚮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葉聖陶先生卻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別人說:“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內容簡介:
文章開篇言簡情摯,寫聽到葉聖陶先生逝世的訊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響亮”的鞭炮聲,在作者的感受裡,是悲上加悲的,接著回憶第一次見到葉聖陶先生,是在他領導下編寫課本。這之前對葉聖陶的認識是透過讀新文學作品,及前輩對他立德為高的評價,聯想《論語》對君子的定義,作者切實感到“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這是對葉聖陶先生的總論。接下來,作者回憶了與葉聖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作者簡介:
張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張璇,學名張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