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063485589天山

    這個問題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聽說過一些,就隨便說說吧。

    在古代在文字、語言不通的場合,通常是透過一些雙方的本國或者夲地人<即:通司>進行勾通的,然後各自用夲國的文字記載下來。這種通司也就是相當於現代的翻譯。

  • 2 # 眸子8552

    具體不甚明白。

    大概是經過長期交往,比如貿易、外交等等。

    古代翻譯都應稱是:語言學家,他們會透過對方的:語言的發音,口型,手式動作等等,透過長期的實踐,就會學會對方的發音,明白其每種發音,代表什意思。記住這些發音和意思,經過積壘,就學會了對方的語言。

    就如現代人學外語,首先要學會:字母。再記住單詞及其詞意,單詞記多了,詞意弄懂了,再經過對話的磨鍊,一門語言就學會了。

    古代現代學外語,大概如此。也許有少許差別,可能不大。

  • 3 # 春秋風雲

    今天我們學習外語,可以選修大學外語系,也可以選修外語學院,每年都有一大批外語人才畢業;在古代沒有外語專科學校,國際交流靠自學成才的大咖擔仼。

    哪些人修成了原始的翻譯家呢?

    第一,和尚。和尚不事農商,雲遊八方,雖四大皆空,然奇心拳拳,對各國語言、文字,風土人情自覺鑽研,精通南腔北調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出名的有鳩摩羅什,真諦,不空等等,尤以唐玄奘出色,不僅暗熟梵語,還能在異國他鄉講經說法,無一難倒,簡直可以做印度國師。

    第二,邊民。兩國接壤處是語言交鋒的前線,也是語言交融的平臺,邊疆居民自然要比內地通曉許多。

    第三,商人。那時侯馬雲還沒出生,生意人買進賣出,一靠嘴二靠腿,學外語是他們的必修課,馬虎不得。

    第四,戰俘。戰俘收容久住後,學會了異地的語言,你要讓他翻譯母語,好比籠中捉雞,十拿九穩。

    第五,移民。某人從甲國移民乙國一段時間後,自然學會了乙國語言,擔任兩國翻譯必然對答如流。

    據《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yue(四聲)寄,南方yue象,西方yue狄鞮,北方yue譯。

    意思是說,中國同周圍的蠻、夷、戎、狄存在語言差異,難以溝通,於是出現了被稱為寄、象、狄鞮、譯四種翻譯人才。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八百諸侯齊聚孟津誓師,如果沒有土翻譯,相信要亂成一鍋粥。

    據史料記載,秦漢時期己設定官職,如九譯令、譯官令、譯官丞等等;元代設四夷館、四譯館;清代設會同館;收羅專門人才負責翻譯工作。

    古代國際交流少,需要翻譯人才也不多,人才待遇不是很高,但也低不到哪裡去。畢竟,翻譯家是溝通世界的橋樑。

  • 4 # 雲捲雲舒152754837

    是透過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若干年),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等!

    漢的張騫通西域……唐的玄奘取經……莫不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新史詩之路一次爆5件超界,自稱史上最強狗託,無人能及,你的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