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481931433821
-
2 # 使用者5299230923514
地球表面被大氣包圍,當太Sunny進入大氣後,空氣分子和微粒(塵埃、水滴、冰晶等)會將太Sunny向四周散射。太Sunny是由紅、澄、黃、綠、藍、靛、紫七種光組成,以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波長比較長的紅光等色光透射性最大,能夠直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在短波波段中藍光能量最大,散射出來的光波也最多,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呈現出蔚藍色。
其實,天空一直是藍色的。在高原上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蔚藍色的天空。春天風沙彌漫,夏天滿天雲彩,冬天煙霧層層,妨礙我們經常看到藍天,只有秋天空氣淨潔,使我們看到藍天的機會特別多。
在太Sunny透過大氣層入射到地球表面的過程中,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或其它質點(如水滴、懸浮微粒或空氣汙染物)會對日射產生吸收、散射、反射、透射等作用,而形成了藍天、白雲或絢麗的夕陽餘暉。在沒有大氣層的星球上,即使是白晝,天空也將是漆黑一片。
我們所見的藍天乃是因為空氣分子對入射的太Sunny進行選擇性散射的結果。散射量與質點的大小有極大關係,當質點的直徑小於可見光波長時,散射量和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不同波長的光被散射的比例是不同的,此亦稱為選擇性散射。以入射太Sunny譜中的藍光(波長=0.425μm)和紅光(波長=0.650μm)相比較,當日光穿過大氣層時,被空氣質點散射的藍光約比紅光多五倍半,因此晴天天空是蔚藍的。
但當空中有霧或薄雲存在時,因為水滴質點的直徑比可見光波長大,選擇性散射的效應不再存在,此時所有波長的光將一視同仁地散射,所以天空呈現白茫茫的顏色。
至晴天空中的白雲,雲內的雲滴直徑更大,日光照射到它們時已非散射而是反射現象,所以看起來更顯得白而光亮。
早上和傍晚是因為Sunny斜著照到地球上的,光在穿過帶霧的大氣層時被減弱了,而紅光對煙霧的穿透力最強,所以看到的是紅色的.車輛的訊號燈一般都用紅色也是這個原因.
回覆列表
簡單的講決定恆星顏色的是恆星表面溫度,溫度越高越藍,溫度越低越紅,常用的哈佛恆星光譜分類法把表面溫度從高到低分成O、B、A、F、G、K、M型。太陽表面溫度大約5800開,屬於G型光譜主序星顏色的確偏黃,所以G型主序星有時被稱呼為黃矮星。
所以從科學角度講太陽的確是黃色的而不是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