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1853795704
-
2 # 使用者9231804048218
我知道其大意是——人是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之七種性情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就會有所不同的反應,從而流瀉於詩文的字裡行間,強調感情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感物吟志”,是指為外物所感當然,這裡的“物”也不是泛指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是特指能觸動詩人情感的“外物”;而吟唱情志(此處“感物”是“感於物”的意思,亦即“應物斯感”)詩人性情的自然而然流露,倡導的是一種以情為本的“志”。
感興論的實質是把世界當作有生命的主體,審美是自我主體與是世界主體間的互動感應而達到的最高境界。中華美學認為審美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和征服,不是自我膨脹和自我實現,而是自我與世界的互相尊重`和諧共處和融合無間。由於把自然當作交往的主體,中國藝術早在魏晉時期就發現了自然美,山水田園詩歌和繪畫發達,而西方藝術對自然美的發現要在近代。
“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的意思是:人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性情,隨著外物而變化。外物聲色發生變化,心情也隨之改變。即指人的不同性情、心境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和激發。 出自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原句是: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全文釋義:人是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之七種性情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就會有所不同的反應,從而流瀉於詩文的字裡行間,強調感情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感物吟志”,是指為外物所感當然,這裡的“物”也不是泛指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是特指能觸動詩人情感的“外物”;而吟唱情志(此處“感物”是“感於物”的意思,亦即“應物斯感”)詩人性情的自然而然流露,倡導的是一種以情為本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