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82210011875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這滿頭稀疏的白髮是詩人憂愁勞心所 致。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然而卻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國家一步步沉淪,這無疑是對他最沉痛、最殘忍的打擊。春來,祖國的大好河山依 舊,只是戰亂之火卻無情地蔓延,國破家亡,哀鴻遍野,連花鳥都讓人觸目驚心。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裡的親人境況如何,不得而知。當時杜甫年僅46歲,本不應該有太多的白髮,因為憂愁而生白髮,因為憂慮而致白髮脫落,以至越來越稀疏了,幾乎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透過 “搔”這一個動作,把內心的焦慮彷徨和痛苦之情,極其有力地表達出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白髮蒼蒼,憂愁鬱悶的老人形象。

    “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在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不過四十歲,卻已經“塵滿面,鬢如霜”了。

    “塵滿面,鬢如霜”,簡單質樸的六個字,把作者飽經 風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來。詩人陳師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對酒贈少章》一詩中感慨道:“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說自己備受無情的現實之摧 殘,以至頭髮脫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顯現紅光。這裡說“發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實寫,“顏衰酒借紅”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詩人此時不過三十出 頭,本不應該有白髮衰顏,只不過是藉此表達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艱辛罷了。

    據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於曾鞏,得到器重。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 史,但朝廷以陳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曾鞏去世後,陳師道雖先後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以至孤苦伶仃。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在這樣的人生遭際中,詩人怎不“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呢。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 2 # 閱讀散記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 《春望》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陳師道 《除夜對酒贈少章》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易雲音樂上的心動模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