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香嚴寺始建於唐初,相傳是由唐太宗的寵臣尉遲敬德負責修建,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繕和增建。原有東、中、西三組建築群,現主院和西附院儲存完好,包括中軸線上的山門(天王殿)、正殿、毗盧殿,東西側最前端為鐘鼓樓和附房,往北有伽藍殿、慈氏殿、地藏十王殿、隨喜殿等配殿,西附院內有崇寧殿、藏經殿和七佛殿。總共十五座建築中有金代一處,元代七處,明代七處,是山西境內首屈一指的金元建築群,對研究中國早期佛寺建築提供了重要例證。寺中各建築的瓦當、脊飾也保留了數朝珍貴作品,特別是明代醬釉和黑釉琉璃瓦在國內屬罕見。 寺院最南端為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前後簷下用四鋪作單下昂斗拱,補間各一朵,內部樑架用三椽栿對前札牽。鐘鼓二樓列兩旁,為全木結構的兩層建築,十字歇山頂,造型端莊,登樓可俯視柳林全城。毗盧殿建在最北端的高臺之上,前有月臺和礓碴踏道,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明次間前出廊,稍間用磚牆封圍。前簷柱頭和補間均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兩山和後簷柱頭用五鋪作雙抄斗拱,補間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補間各為一朵。殿門緊鎖,內部結構不得一見,據說與兩旁五座元代配殿一樣採用草栿做法,元代特徵明顯。西附院的建築都是明代風格,七佛殿位於最後,是一座兩層樓閣建築,下層開三眼窯洞,上層有迴廊勾欄,佛壇上殘存八尊明代無頭彩塑,一字排開,結跏趺坐於蓮花座臺。
柳林香嚴寺始建於唐初,相傳是由唐太宗的寵臣尉遲敬德負責修建,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繕和增建。原有東、中、西三組建築群,現主院和西附院儲存完好,包括中軸線上的山門(天王殿)、正殿、毗盧殿,東西側最前端為鐘鼓樓和附房,往北有伽藍殿、慈氏殿、地藏十王殿、隨喜殿等配殿,西附院內有崇寧殿、藏經殿和七佛殿。總共十五座建築中有金代一處,元代七處,明代七處,是山西境內首屈一指的金元建築群,對研究中國早期佛寺建築提供了重要例證。寺中各建築的瓦當、脊飾也保留了數朝珍貴作品,特別是明代醬釉和黑釉琉璃瓦在國內屬罕見。 寺院最南端為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前後簷下用四鋪作單下昂斗拱,補間各一朵,內部樑架用三椽栿對前札牽。鐘鼓二樓列兩旁,為全木結構的兩層建築,十字歇山頂,造型端莊,登樓可俯視柳林全城。毗盧殿建在最北端的高臺之上,前有月臺和礓碴踏道,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明次間前出廊,稍間用磚牆封圍。前簷柱頭和補間均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兩山和後簷柱頭用五鋪作雙抄斗拱,補間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補間各為一朵。殿門緊鎖,內部結構不得一見,據說與兩旁五座元代配殿一樣採用草栿做法,元代特徵明顯。西附院的建築都是明代風格,七佛殿位於最後,是一座兩層樓閣建築,下層開三眼窯洞,上層有迴廊勾欄,佛壇上殘存八尊明代無頭彩塑,一字排開,結跏趺坐於蓮花座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