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吳艾國潮

    衡量艾灸後的感覺,最主要的臨床標準是“氣至病所”,可見這個“灸氣”或者是“灸感”的傳導是何等重要。那麼這個具體的“灸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

    著名艾灸專家、熱敏灸發明人陳日新教授,經過長達近18年的大量臨床觀察之後,發現艾灸的灸“灸感”是有規律可循的。透過艾灸可以激發穴位的透熱、擴熱、傳熱、區域性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根據不同體質,灸感通常還可有: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現象。具體灸感可能有時像蟻爬,有時像流水,有時像冷風吹,有時忽隱忽現,冷時會有冰凍的感覺,熱時又會讓人全身汗出,還有時會癢到讓人難以忍受。正如古籍《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所記載:“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

    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

    顯而易見,灸感的出現與否,直接關係到施灸效果的好壞,而灸感的出現還與被施灸者的正氣強弱有關,也與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還與施灸的環境有關。

    隨著艾灸持續的溫熱輻射刺激,體內經氣增強,氣血執行加快, 增加的經氣會向偏弱的地方輸送,產生“擠出效應”,將原本存留在那個地方的寒溼邪氣等排出體外,在體表就有所表現。正是在“灸感”的作用影響,體記憶體在的寒溼淤堵會逐漸鬆解、釋放、排出體外,臨床上稱為“排病”反應,常見者多以艾灸穴位區域性出水、水泡,打噴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關節痛,放屁等形式出現,或從頭頂,四肢末梢往外冒涼氣,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發冷,蓋兩床厚被都無濟於事,量體溫大多正常,反應持續時間多為一兩天甚至數月不等。

    在日益都市化生活方式的今天,寒溼體質和需要排寒除溼,散瘀去堵的人群無疑是越來越大,這也是近年來艾灸持久成為網紅的主要原因之一。相信艾灸過程出現寒溼外派的人自然也會越來越多,艾灸後出現身體某些部位的發涼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也會有例外的情況發生,例如,艾灸時溫熱刺激強烈,毛孔開啟,區域性通透性增強,腿部的保暖如果沒有做好,冷風侵入也可能會有涼涼的感覺。因此,艾灸過程一定要做好身體各部位的保暖防護,儘量避免著涼。

    此外,對於出現手腳冰涼,下肢發涼的情形,可以增加艾灸勞宮、血海和湧泉等穴位,透過強化溫補陽氣,引火歸元等操作,解決下肢乃至手腳冰涼的問題。

    簡而言之,“做完腰部艾灸左腿有涼涼的感覺”當屬正常的艾灸反應,持之以恆繼續堅持艾灸,一般都會自行消失。

  • 2 # 紅杏林學院

    這種一般屬於正常情況,是寒氣外排的表現。

    艾灸透過面板表面向經絡、臟腑滲透能量,其直接作用可驅散寒氣,溫通經脈。艾灸之後體內氣血執行加快, 體內的經氣增強,增加的經氣會向偏弱的地方輸送,當那個地方經氣也得到補充時,寒氣會排出體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小白在家健身,但練後的延遲痠痛不是在第二天,而是在第三、四天,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