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取名一直以來基本都是單個字比如白起,劉邦,韓信等等,有一種說法取雙名字的大都是底層階級出身,單名字比雙名字要尊貴。還有種說法是出於避諱的原因:雙名有一個字犯了名諱就要避諱,而單名則不需要。王莽纂漢後更是強行規定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要取單名不允許用雙名,所以有些人看《三國演義》就會很疑惑怎麼都是單名比如曹操,劉備,孫權,趙雲等莫不如此,想要找個雙名的真不容易。
忽如一夜東風至,自東晉到南朝梁朝200多年時間裡,單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一下子成為一種時尚。這其實並不是忽然大家都喜歡改用雙名字了,主要原因是和一個宗教天師道也就是五斗米教有莫大關係。
張魯網路圖片
東漢末年張陵創立天師道,張陵的孫子張魯更是在漢末天下大亂時佔據漢中,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魯歸降曹操,曹操為籠絡張魯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天師道(五斗米教)不但沒受到限制反而得到更大發展,盛行於民間。東晉南渡後,五斗米教也順勢在東晉大力發展並逐步成為當時南方第一大教,不僅擁有廣大下層民眾,而且得到了上層豪門士族的崇奉,包括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會稽孔氏等南方很多高門大戶都信奉五斗米教比如王氏王羲之父子,謝氏的謝玄,謝靈運等等,這些可都是當時名動一時的風流人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成了區分信教以及入教與否的一種標記或者說是暗號了,開始是上流社會和精英人士中流行,有點類似於現在加入某個著名的社團和組織從而有了個高貴的身份證明一樣,後來成為一種時尚在民間也流行開來,所以說到後面也並不是名字帶“之”就一定是信教和入教者,當然也不是說信教和入教者一定要在名字後面加“之”字,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如果一個家族中祖輩,父輩,兒子輩都信奉五斗米教那就好玩了,大家的名字都加”之“,不懂的人猛一看還以為是兄弟,比如王羲之七個兒子全部都是“之”字輩有名的如王獻之,王操之,王凝之等,正因為“之”字只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證明,所以就不存在所謂避諱的問題(否則你想啊,王羲之的兒子們為了避諱名字中肯定不會有”之“字)
孫恩網路圖片
東晉有個波及很廣歷時較長的起義稱之為“孫恩盧循起義”或者叫“孫恩盧循之亂”,前後差不多持續了十二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恩也是五斗米教的領袖之一,這次起義客觀上為劉裕代晉創造了條件,劉裕正是借鎮壓起義才一步步掌握北府軍權從而位列中樞最後代晉自立。
“孫恩盧循之亂”之亂後,朝廷對五斗米教開始限制打壓,當時許多名字中含有“之”的人士受到牽連,有的還被殺了。加上後面梁武帝崇拜佛教,慢慢的名字後面加“之”的就越來越少了。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不多說,只是希望《蘭亭集序》真的在唐太宗或唐高宗的陵墓中
劉牢之,北府兵重要將領,領袖。
徐羨之,劉宋的開國功臣之一,劉裕留給繼位者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司馬休之,東晉宗室,劉裕的主要對手之一,失敗後逃往後秦,後秦被劉裕滅後又降於北魏
沈慶之沈攸之叔侄,劉宋名將
陳慶之網路圖片
陳慶之,這個說得太多,千古名將,“千軍萬馬避白袍”
祖沖之,歷史上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到彥之,劉宋名將
劉穆之,劉裕最重要的智囊和幕僚,如果他晚死幾年,劉裕未嘗不能一爭天下
顧愷之,歷史上很有名的畫家
中國古代取名一直以來基本都是單個字比如白起,劉邦,韓信等等,有一種說法取雙名字的大都是底層階級出身,單名字比雙名字要尊貴。還有種說法是出於避諱的原因:雙名有一個字犯了名諱就要避諱,而單名則不需要。王莽纂漢後更是強行規定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要取單名不允許用雙名,所以有些人看《三國演義》就會很疑惑怎麼都是單名比如曹操,劉備,孫權,趙雲等莫不如此,想要找個雙名的真不容易。
忽如一夜東風至,自東晉到南朝梁朝200多年時間裡,單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一下子成為一種時尚。這其實並不是忽然大家都喜歡改用雙名字了,主要原因是和一個宗教天師道也就是五斗米教有莫大關係。
張魯網路圖片
東漢末年張陵創立天師道,張陵的孫子張魯更是在漢末天下大亂時佔據漢中,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魯歸降曹操,曹操為籠絡張魯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天師道(五斗米教)不但沒受到限制反而得到更大發展,盛行於民間。東晉南渡後,五斗米教也順勢在東晉大力發展並逐步成為當時南方第一大教,不僅擁有廣大下層民眾,而且得到了上層豪門士族的崇奉,包括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會稽孔氏等南方很多高門大戶都信奉五斗米教比如王氏王羲之父子,謝氏的謝玄,謝靈運等等,這些可都是當時名動一時的風流人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名字後面加個之字似乎成了區分信教以及入教與否的一種標記或者說是暗號了,開始是上流社會和精英人士中流行,有點類似於現在加入某個著名的社團和組織從而有了個高貴的身份證明一樣,後來成為一種時尚在民間也流行開來,所以說到後面也並不是名字帶“之”就一定是信教和入教者,當然也不是說信教和入教者一定要在名字後面加“之”字,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如果一個家族中祖輩,父輩,兒子輩都信奉五斗米教那就好玩了,大家的名字都加”之“,不懂的人猛一看還以為是兄弟,比如王羲之七個兒子全部都是“之”字輩有名的如王獻之,王操之,王凝之等,正因為“之”字只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證明,所以就不存在所謂避諱的問題(否則你想啊,王羲之的兒子們為了避諱名字中肯定不會有”之“字)
孫恩網路圖片
東晉有個波及很廣歷時較長的起義稱之為“孫恩盧循起義”或者叫“孫恩盧循之亂”,前後差不多持續了十二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恩也是五斗米教的領袖之一,這次起義客觀上為劉裕代晉創造了條件,劉裕正是借鎮壓起義才一步步掌握北府軍權從而位列中樞最後代晉自立。
“孫恩盧循之亂”之亂後,朝廷對五斗米教開始限制打壓,當時許多名字中含有“之”的人士受到牽連,有的還被殺了。加上後面梁武帝崇拜佛教,慢慢的名字後面加“之”的就越來越少了。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不多說,只是希望《蘭亭集序》真的在唐太宗或唐高宗的陵墓中
劉牢之,北府兵重要將領,領袖。
徐羨之,劉宋的開國功臣之一,劉裕留給繼位者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司馬休之,東晉宗室,劉裕的主要對手之一,失敗後逃往後秦,後秦被劉裕滅後又降於北魏
沈慶之沈攸之叔侄,劉宋名將
陳慶之網路圖片
陳慶之,這個說得太多,千古名將,“千軍萬馬避白袍”
祖沖之,歷史上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到彥之,劉宋名將
劉穆之,劉裕最重要的智囊和幕僚,如果他晚死幾年,劉裕未嘗不能一爭天下
顧愷之,歷史上很有名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