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首的作者一定不是古人,應當是某個佛學愛好者,或者是詩偈愛好者。
第一首、第二首都是偈詩,也標明瞭作者。表達了作者對佛的理解,(自己去百度搜一下就可以,會比我寫得要全面得多)。
其實小可認為神秀的解釋才是對的,可惜他們的師父過於執迷於虛妄,落了下乘(跑題了!)
第三首無論從任何角度上看,詩意,用韻,格律,意象,佛境都和上面那兩著差了太多。
古人為詩,不論身份與地位,哪怕是一個和尚,在寫詩偈或佛詩之時,都會本能地運用格律,哪怕不是近體詩,是古絕,也會如此,大體的平仄不會發生變化,何況是唐朝!
第三首詩,開頭兩句細掰開來與前兩首沒有任何區別,彷彿把CPU說成中央處理器,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骨子裡沒有變。這在佛偈中就已經落了下乘,因為這並不是自己的觀點,而是前人高僧的觀點。
第三句開始就連詩都算不上了,偏偏最後一個字還是“惹”,韻就錯了,前兩首詩大體上還是絕句,首句仄收,二句平收押韻,三句仄收,四句平收押韻。是相當的渾然一體,毫無雕琢。而第三首韻明明是“無”,哪怕四句用五物,六語,七麌這幾個韻腳都有情可緣。
所以,這第三首絕計不會是古人,古僧,或古代居士寫的,也不可能是民國時期的人寫的,只能是當代人寫的。尤其是第三句那五個無,簡直有些過了!
第三首不應當和前兩首放在一起的。
第三首的作者一定不是古人,應當是某個佛學愛好者,或者是詩偈愛好者。
第一首、第二首都是偈詩,也標明瞭作者。表達了作者對佛的理解,(自己去百度搜一下就可以,會比我寫得要全面得多)。
其實小可認為神秀的解釋才是對的,可惜他們的師父過於執迷於虛妄,落了下乘(跑題了!)
第三首無論從任何角度上看,詩意,用韻,格律,意象,佛境都和上面那兩著差了太多。
古人為詩,不論身份與地位,哪怕是一個和尚,在寫詩偈或佛詩之時,都會本能地運用格律,哪怕不是近體詩,是古絕,也會如此,大體的平仄不會發生變化,何況是唐朝!
第三首詩,開頭兩句細掰開來與前兩首沒有任何區別,彷彿把CPU說成中央處理器,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骨子裡沒有變。這在佛偈中就已經落了下乘,因為這並不是自己的觀點,而是前人高僧的觀點。
第三句開始就連詩都算不上了,偏偏最後一個字還是“惹”,韻就錯了,前兩首詩大體上還是絕句,首句仄收,二句平收押韻,三句仄收,四句平收押韻。是相當的渾然一體,毫無雕琢。而第三首韻明明是“無”,哪怕四句用五物,六語,七麌這幾個韻腳都有情可緣。
所以,這第三首絕計不會是古人,古僧,或古代居士寫的,也不可能是民國時期的人寫的,只能是當代人寫的。尤其是第三句那五個無,簡直有些過了!
第三首不應當和前兩首放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