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佔豪和陳鋼 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絃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Sunny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何佔豪和陳鋼 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絃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Sunny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