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準確的說,是這樣的。

    要知道,葉先生已經九十幾歲了,她說過“華人在100年前都還是吟誦的。”而葉先生的志向,就是“把真正的吟誦”傳承給後人。

    我們在中學時期,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段是讀私塾的時候,同學隨便亂讀書的場景。我當時記得最清楚的是“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潛龍藏久勿用”,然後說當時的先生讀書的時候,總是喜歡“坳過去”。

    “坳過去”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搖頭晃腦”。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為啥古代人都喜歡“搖頭晃腦”的讀書。

    實際上,這就和現在的人聽歌的時候點頭抖腿是一樣的。跟著節奏做動作,實際上是一種享受。

    而古時候並沒有MP3,沒有隨身聽,更沒有智慧手機。而且在古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讀書的人往往不知道怎樣去斷句。所以在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用我們的肢體來擺動節奏,附和一下,相當於起到了斷句的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對這個古詩的記憶。

    古詩本身帶有節奏和韻律,所以古時候,讀書其實就是一種表演,大家一起讀書的時候,就像大合唱一樣。正如魯迅先生所描寫的那樣。

    試想一下,如果在現今的課堂上,老師讓大家自由朗讀的時候,我們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對比一下,很容易得出結論。

    而且在古代,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得了詩人的。只有那些真正有家世的人才行。而在詩人們為了標識出自身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必須要制定一種與眾不同的儀式,儀式感增強了,詩人的地位也就因此凸顯。而搖頭晃腦的“吟詩”正是古代詩人們儀式感的體現。

    類似的例子呢,在現今的各種圈子裡,也有。請參照郎朗彈鋼琴,參照庾澄慶跳舞,參照搖滾歌手彈吉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月大的狗狗可以帶出去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