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位佛教徒,他講到的“愚者見石,智者見泉”,也就是佛經裡講的“相”與“性”的關係,即所謂的:愚者著相,智者見性(即: 明心見性)。相者,塵自生滅,千變萬化,即金剛經講的如露亦如電,為夢幻泡影,幻化而不實;性者,如如不動,湛然寂靜,本無生滅,無增亦無減等。石者相也,為現象界,泉者性也,即本體界。在現象界奢求,如看鏡中花,如撈水中月,終究一無所得。若在本體界裡求,即向心而求,本來具足,你又煩惱些什麼?唯物論,也就是石頭論,亦即愚者見石的那個理論【唯物論是必須先找相,先有相(物質),否則一切無法談起,即“存在”的條件是相(色)】,即“太過”的“著相”之論,也即“有”論 (物質第一性),即典型的迂腐無明之論,不懂得非無非有的中道真諦。所以,唯物論這種東東終究是害人害已,為無明漏見之最,也是迂腐之甚的集中表現。我小的時候也是唯物論者,常把唯物論的認知觀和熟練程度等同於科學素養,長大後方才知道,唯物論,恰恰是科學的反面。但我們也絕不要去執著於唯心主義,因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叫“愚”,一個叫“痴”,都是無明的漏見表現。那麼,世界又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 非無非有,亦有亦無。所謂的"愚者見鶴,智者見雪,禪者見白”即是此意,亦即常說的“肉眼看假,慧眼觀空,法眼見中”。
“愚者見石,智者見泉”是有出處的,出自馮夢龍《智囊自敘》,本義就是講智慧很重要,原文是:“馮子笑曰:子不見夫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繩以入,畚以出,其平地獲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見,則變也。有種世衡者,屑石出泉,潤及萬家。是故愚人見石,智者見泉,變能窮智,智復不窮於變。”
李嘉誠是位佛教徒,他講到的“愚者見石,智者見泉”,也就是佛經裡講的“相”與“性”的關係,即所謂的:愚者著相,智者見性(即: 明心見性)。相者,塵自生滅,千變萬化,即金剛經講的如露亦如電,為夢幻泡影,幻化而不實;性者,如如不動,湛然寂靜,本無生滅,無增亦無減等。石者相也,為現象界,泉者性也,即本體界。在現象界奢求,如看鏡中花,如撈水中月,終究一無所得。若在本體界裡求,即向心而求,本來具足,你又煩惱些什麼?唯物論,也就是石頭論,亦即愚者見石的那個理論【唯物論是必須先找相,先有相(物質),否則一切無法談起,即“存在”的條件是相(色)】,即“太過”的“著相”之論,也即“有”論 (物質第一性),即典型的迂腐無明之論,不懂得非無非有的中道真諦。所以,唯物論這種東東終究是害人害已,為無明漏見之最,也是迂腐之甚的集中表現。我小的時候也是唯物論者,常把唯物論的認知觀和熟練程度等同於科學素養,長大後方才知道,唯物論,恰恰是科學的反面。但我們也絕不要去執著於唯心主義,因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叫“愚”,一個叫“痴”,都是無明的漏見表現。那麼,世界又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 非無非有,亦有亦無。所謂的"愚者見鶴,智者見雪,禪者見白”即是此意,亦即常說的“肉眼看假,慧眼觀空,法眼見中”。
“愚者見石,智者見泉”是有出處的,出自馮夢龍《智囊自敘》,本義就是講智慧很重要,原文是:“馮子笑曰:子不見夫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繩以入,畚以出,其平地獲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見,則變也。有種世衡者,屑石出泉,潤及萬家。是故愚人見石,智者見泉,變能窮智,智復不窮於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