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蟲媽育兒
-
2 # 肥羊媽媽聊育兒
我女兒就是典型的“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爺爺奶奶經常投訴,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又乖巧、又懂事,媽媽一回家,就開始撒潑打滾,爺爺奶奶說不得,碰不得,就得跟著媽媽。其實呀,這是典型的兒童依戀的表現。
什麼是依戀?在心理學上,對依戀的定義是,兒童與撫養者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兒童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依戀關係最早產生於母子之間早期的面板接觸(接觸時間以嬰兒出生後的6-12小時最為適宜),母子之間的面板接觸的舒適感,是嬰兒建立個體安全感的前提。所以,有很多醫生都建議,寶寶出生以後,爸爸媽媽儘早地去抱抱他、摸摸他,因為擁抱和撫摸能讓幫孩子儘快建立安全感,還有月子裡儘可能地給孩子進行撫觸,也能幫助他適應媽媽肚子以外的“陌生”世界。
依戀分幾個階段?兒童依戀的物件一般都是母親,依戀的狀態也是會變化的,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映階段,一般是出生到四個月的時候,兒童對人不加區分地積極反映,喜歡所有的人。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一般在四個月到兩歲期間,兒童出現有選擇地對人反應,也就是俗稱的“怕生”階段。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絡階段,一般在兩歲到六歲,兒童對母親產生特殊的情感依戀,與母親的情感聯結更加緊密,把母親作為安全的基礎。“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大概就是處在這個階段,需要向媽媽撒撒嬌,補充一下安全能量。第四階段:互惠關係形成階段,六歲以後,兒童能把母親當做交往的夥伴,對母親的依戀目標有所調整,能理解母親需要離開自己的原因,並相信母親愛自己。這個時候,孩子就不那麼粘人了。所以,當孩子在媽媽面前變得脆弱的時候,就是希望媽媽多關注他,那媽媽們也不妨多抱抱、多親親,多表達對他的愛,畢竟孩子是親生的,怎麼愛都不為過啦!
-
3 # 流蘇雨74384415
在孩子小時候,最依賴、最親近的人就是媽媽,媽媽是他的力量和盾牌。有媽媽撐腰,他做事也有底氣。這也是隻要媽媽在場,孩子就很難管的原因。我家寶寶我不在的時候無論誰帶都特別乖又去吃飯自己吃的很好,可是我一在場不是要媽媽抱抱就是撒嬌不肯好好吃飯,媽媽就是孩子肆意妄為的底線,因為她完全信任媽媽愛媽媽
-
4 # 時光小兜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這句話說得太棒了,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脆弱,這是個甜蜜的問題和答案。
孩子為什麼喜歡在媽媽面前哭,在外人面前就特別的堅強。那是因為,孩子在媽媽面前最有安全感,他可以無拘無束,表達他所有的小情緒,他知道媽媽會接納他,就算作為成人,你能在一個不熟的人的面前表露自己的心聲嗎?
當然不會。所以,孩子在你面前哭,那是一種信任和愛,孩子撒嬌,也是需要你的關注,有時候還在你面前無理取鬧,那是你對他關注太少,你只需要抱抱他,不停地對他說:媽媽愛你。孩子瞬間就能安靜下來,不信你可以試試哦。
我們兒子就是這樣的,在我面前愛哭,在別人面前,就是受再大的委屈都會逼著,在我面前就是一點芝麻都能把他絆倒的。
這個世界上,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最了解媽媽了,媽媽的一點情緒,孩子都能感受得到,他也知道媽媽的開關在哪裡,特別是那些經常對孩子發火的媽媽,孩子最能激你發火。你越討厭做的事,他越會去做,當你氣得半死的時候,孩子最喜歡看你的反映。
她會說很生氣的話,挑戰你的底線有時候他更是在試探你對他的接納和愛。
這些問題,都是孩子沒有感受到滿滿的造成的。
正確的愛孩子就是要堅定的有原則,有界線的愛。
比如,孩子做錯了事,就一定要讓他認識到錯誤,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不尊敬長輩,浪費糧食等等。
做到有界限。媽媽有媽媽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不能跑到媽媽的世界裡去撒野,媽媽也不能去孩子的世界干預太多。
舉個列子,孩子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媽媽就不要幫忙太多,比如寫作業,就要讓孩子意識到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當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明確到底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問題。
孩子吃飯亂跑,弄得到處的是。這件事事,媽媽肯定會生氣,這時候,我們就要想,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媽媽的問題。
媽媽生氣,是因為孩子把地弄髒了,媽媽的標準是乾淨整齊。但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並不明白,所以生氣還是我們自己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幫助孩子去建立良好習慣,而不是把孩子揍一頓或者罵一頓。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喲!
-
5 # 小米粒育兒
偷笑!我曾經是一名幼兒園老師,聽過好多家長抱怨,“為啥孩子在幼兒園如此聽話,回家就無法無天?恨不得把房頂掀翻了才滿足。確實如題主所說“孩子遇到娘,無事哭三場”,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外面的乖寶寶,家裡的土霸王”,到底是什麼心理讓寶寶的表現如此大相徑庭。要我來說,這也是孩子成長的煩惱所在。在幼兒園裡,孩子第一次沒有了依靠,學習獨立的面對幼兒園的一切。孩子想要得到老師的表揚,想做小朋友的楷模,想讓爸爸媽媽為自己驕傲,於是孩子有時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媽媽的到來,孩子的身心才得到完全的放鬆,此時幼兒園的“夾板”去除。回到家裡,鞋子衣服滿天飛,吃飯也不好好吃,作業也不愛做,媽媽說兩句就哭,整個的一個“熊孩子”,跟老師口裡的乖乖寶貝完全的不沾邊了。
媽媽的懷抱是孩子一生最安全的港灣,無論我們長到多大,在媽媽的眼裡也是孩子,即使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是可以在老母親的懷裡撒嬌,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也就是在父母的身邊我們才可以卸下偽裝,撒個嬌,任個性,小孩子更是如此。
-
6 # 雙子說
小孩兒不裝相,給媽媽的“特殊待遇”反應了媽媽在他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角色和地位。
一、只有在媽媽面前,孩子才敢暴露自己“不行” 。我們經常能看到,在和爺爺奶奶或者爸爸一起時,孩子們可以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不管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看著挺能幹,好像他們已經能熟練地自己安排自己了,但是一旦有媽媽在身邊,即便是同樣的事情,他們也要耍上三耍,突然變“無能”。
其實,這是人類潛意識裡“趨利避害”的表現。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總要面對危險的環境,這使得他們習慣於“逞強”,以此適應環境,打敗敵人。孩子的言行最能反應人類的本能,自出生起的經歷,使他們從潛意識中把媽媽劃定為“絕對安全”,其他親人則可能是“相對安全”或者其他。
所以,和別人在一起他可以幹啥都行,表現出一種無意識的“逞強”和“討好”,和媽媽在一起則放鬆了“戒備”,不用再勉強自己幹些不想幹的事或者做一點點挑戰。
二、對孩子來說,媽媽給的愛多少都不夠 。孩子對媽媽有最深的依賴,他們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對你撒嬌耍賴不講理,他們試圖通過這種“討債”的方式試探你還愛不愛他,愛他能有多深。不只小孩兒會這樣,很多成年人在母親面前也總是顯得比平時“柔弱”一點,只不過苦鬧變成了眷戀。
小結:不要責怪,多些包容當孩子這樣時,媽媽儘量不要不耐煩,最好能多給一些擁抱和表白,讓他充分體會到你的母愛,這樣他才能安心。不必擔心他會被你慣壞,只要在原則之外給他們足夠的包容,他們的內心會迅速強大起來,總有一天他會反過來包容你愛護你。
-
7 # 一枚新葉
如果孩子從小都是由媽媽親自陪伴,那麼他就會對媽媽特別依戀,產生安全感。
而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母親身邊的,尤其是才幾歲大的幼兒。
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會很聽話,生怕媽媽拋棄了他。
而一旦見到媽媽,一直偽裝的平靜便頃刻瓦解。
孩子需要用哭來引起母親的關注,獲得母親的愛撫和關心。
回覆列表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孩子見到媽媽就不乖。媽媽在與不在孩子大變樣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把媽媽當成最信任的人,只有在媽媽面前才敢表現最不好的一面。因為信任媽媽才敢肆無忌憚的把自己所有的情緒發洩出來.孩子不乖的本質是孩子對媽媽愛的需求.
面對媽媽不乖,媽媽應該為孩子敢於發現自己內心真實想法而心慰。給予足夠的尊重。讓他時刻感受內心的安全感。鼓勵他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情緒。引導孩子學會正處理壞情緒。
見到媽媽就不乖,也許是在索求媽媽的愛,當媽媽整天忙與工作,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孩子見到媽媽就不乖,是想通過不乖的方式求的媽媽的關注。那怕再累,千萬別把孩子推開,推開的次數多了,孩子的心就受傷了跟你就親不起來了。
媽媽在就不乖,有時候是孩子試探媽媽可以接受的底線,企圖獲得更多的自由。對這種孩子,媽媽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與限線。讓孩子知道,不管他是什麼樣子,都是媽媽最愛的孩子。同時讓孩子明白,世界是有規則的。父母的忍讓也是有底線的。有些事情是不允許的。
孩子不乖,不僅僅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事,應是爸爸和媽媽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