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靖遠0204

    看過《貞觀長歌》的很多觀眾都對聶遠扮演的吳王李恪感到惋惜,英勇果敢,有文武才,深孚眾望,加上身上流淌著兩代大一統帝國皇室的血脈,李世民說此子英果類我,毛澤東讀唐史時稱李恪為“英物”,而最終卻被長孫無忌陷害致死,令人惋惜。

    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久,就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他之所以這麼急著早定名分,就是害怕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在自己兒子們的身上重演。可是事與願違,太子並沒有因為早早確立儲君的地位而自安,加上父皇對魏王的過分寵愛,最終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唐太宗傷心欲絕,只能同時廢了太子和魏王。

    可以說,之前,李世民需要的吳王是“恪”守臣道。只有在李承乾和李泰被廢后,李恪和李治才有了爭奪儲君之位的可能,一個是沒有被廢的皇子中最年長最有文韜武略的,一個是沒有被廢的皇子中唯一的嫡子。那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李治而不是李恪呢?

    首先,宗法制社會講究的是嫡庶有別,立嫡以長。嫡子有優先繼承權,在這一點上李治已經佔據上風。

    其次,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是患難夫妻,把皇位傳給他們的兒子是他們的心願,加上長孫無忌在關隴集團的領袖地位,如果不立李治難保不會出現動亂。

    再者,吳王李恪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女,要知道,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在反隋的道路上走過來的,因此,吳王繼位會讓很多人害怕會清算他們的罪責。

    宿命的選擇最終釀成了武周革命,李氏子孫被屠戮殆盡,令人唏噓。試想,如果李恪繼位,是否會讓大唐疆域更加的遼闊,大唐的聲威更加遠播?

  • 2 # 老衲侃春秋

    立儲不光是皇家自己家的事,從來也是國家的大事。繼承人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當朝的國祚。所以,自古以來就定下“嫡長子”繼承這個規矩,省的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到了唐朝,關於皇位的繼承,又是大起波瀾。當年鬧革命之初,唐高祖李淵由於革命的信心不足,他是被次子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強行推上了起兵反隋的戰車。當年晉陽起兵時,李淵曾親自許諾,如果將來事成,儲君位子,就是他李世民的。

    唐朝成立後,李淵隻字不提當年的許諾,最後選擇了長子李建成作為未來的國君。但是李世民功勳卓著,沒辦法,於是封他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的這種特殊待遇,使得李建成眼紅,他怕將來自己太子地位不保,於是開始暗中使壞,兄弟之間弄得不可開交,最後引發了“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最終得以繼任大統。

    事件發生後,李淵看到李建成、李元吉兩個活蹦亂跳的兒子頓時變成了兩具冷冰冰的屍體,老年的喪子之痛一下子摧毀了他的精神。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李淵所經歷的磨難,現在又魔咒般重現,彷彿冥冥中有定數一樣,又奇蹟般的落到李世民自己的頭上。

    長子李承乾八歲時早早地被立為太子,但這個李承乾也太不成器,自己本身腿有殘疾,還不學無術,後來陷入謀反案中,最後終於被廢。

    這時儲君的位置空缺了,各方都覬覦起來。首先行動的是次子魏王李泰,他進宮覲見父王,十分謙卑的對父王說:“我直到今天才得以侍奉於父王膝下,這是我重生的日子。我只有一個兒子,我死之日,給陛下發誓一定殺死他,然後傳位於弟弟。”

    此話一出,李世民大感欣慰,高興之餘當面許諾要立他為太子。

    這是關係到國家未來命運的大事,李世民不可能朝綱獨斷,他要聽聽群臣的意見。於是找到一個機會,對朝臣們進行了試探。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們在新儲君的人選上再次產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們分成了兩派:

    一。以中書侍郎岑文字、黃門侍郎劉洎等人為首的這一派,力挺魏王李泰。

    二。司徒長孫無忌、諫議大夫禇遂良等人卻表示強烈反對,而力挺晉王李治。

    李世民看到雙方爭論不休,就把李泰告訴自己的話轉述給諸位大臣,卻遭到諫議大夫褚遂良的有力阻擊:“此事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千萬不要出現失誤。陛下百年之後,李泰佔有天下,他怎麼肯殺自己的愛子,再將皇位傳給別人呢? 如果陛下非要這麼做,那麼李治就會有性命之憂。”

    但此事被李泰知道了,心裡這個氣呀。自己殫思竭慮的準備、謀劃,已經成功扳倒了太子李承乾,誰知道半路上殺出一個程咬金,眼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真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他直接找到李治,用威脅的語氣來發洩胸中的惡氣:“你歷來和元昌友善,現在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

    十六歲的李治當即嚇得面無人色,此後天天哭喪著臉,惶惶不可終日。李世民大為奇怪,屢屢追問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皇帝聽。

    當年親兄弟之間的悲劇即將再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重演,李世民心如刀割。當時問話時恰巧剛訓斥完李承乾,李承乾一看機會來了,正好給李泰下了一個絆子:“我貴為太子,還有什麼希求呢?只是被李泰暗算,想與朝臣謀自全罷了。那些無法無天的人,教我做些越軌之事。父皇要立李泰為太子,正好讓其陰謀得逞。”

    李世民聽後,心中暗想:“對呀,假如立泰為太子,那麼儲君之位就可用詭計求得。如果立泰,承乾和治都會被害;如果立治,泰和承乾都可保全。”這麼想著,內心裡此時真是心如刀絞。

    一日在兩儀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人,談到帝國的未來時,李世民痛心的說:“朕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如此作為,我的心裡實在是苦悶、百無聊賴。”

    說到這裡,不禁一陣悲慼,於是將身體向床頭撞去,長孫無忌等人爭搶上前抱住他。受到阻攔後,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殺,被褚遂良把刀奪下。

    於是,一句老話應驗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的結局是,廢承乾為庶人,流放到黔州。解除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之職,降封為東萊王。就這樣,原本無意爭儲的李治,被確立為大唐帝國未來的接班人。

    立儲之爭到此暫時塵埃落定。但是沒過多久,身為君王的李世民,心裡又變得猶豫不決起來——李治生來性格柔弱,他將來能夠挑起帝國的大梁嗎?

    一日探討式的對長孫無忌說:“你們這麼力挺李治,但他這麼懦弱,恐怕不能守得住國家,到那時該怎麼辦呢?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你覺得怎麼樣?”

    李世民的這番話不啻一個驚雷,把長孫無忌震得耳暈目眩。稍一尋思,便進行了有力的反擊。

    聽了長孫無忌堅決的表態,李世民心裡很犯狐疑的問道:“你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

    長孫無忌豈能承認這一點,他拿出政治家的口才強辯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在各種壓力的脅迫下,李世民也只好選擇了妥協,遂打消了易儲的念頭。

    此事過後,李世民開始總結經驗,看到皇子之間奪儲的危害性,特意下詔說:“今後凡是太子無道、藩王陰謀奪位者,雙方都要廢黜。把這記入律令中去。”以此來斷掉諸位皇子的非分之想。

    李治終於挺到了最後。

    結語,現在我們來分析李恪為何比不過李治:

    李治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首先,他是嫡子,按照古代“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則,他當太子,倫理上說得通,能得到普遍的認可。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是他的親舅舅,正是他不遺餘力的支援,能夠獲得朝臣的普遍認可。

    武將方面,帝國元勳李勣曾在李治手下幹過,是李治的人,將來開疆拓土,還需要他的大力支援。

    李恪呢?以上這些都沒有,他有的只是的超強個人能力。他善騎射,會詩文,常得到唐太宗的稱讚,說他和自己很相像。但是,選拔一個英主,是要帶領大家去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你和眾大臣不交心,將來君臣配合不默契,誰願意在這樣的君主手下幹活?所以,這麼一分析,李恪的落敗,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3 # 穿越再現彼岸

    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著名的皇帝,但是他奪取帝位的“玄武門之變”影響深遠,尤其是自己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儲君之位,紛紛效仿李世民準備奪權,最終選擇了晉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劇照)

    因此,李世民在選擇太子時優先選擇長孫皇后的兒子,因為他們是嫡系後代,在朝堂上的勢力也是最大的,李承乾8歲是就被立為太子。

    效仿李世民,兒子造反。

    一、公元643年,李世民的兒子楚王李祐在齊州(現在的濟南)起兵造反,要謀奪帝位,但是很快被鎮壓。

    二、太子的近身侍衛之一紇幹承基牽連到楚王李佑的謀反案,按照唐律應該處斬。這個侍衛於643年的四月初一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這是怎麼回事呢?(李承乾劇照)

    原來李承乾的從小被立為太子,他本身有腿疾,走路不利索,自卑的心理很強。做太子期間,李世民對魏王李泰一直寵愛有加,封王后本應該到封地上任,李世民因為寵愛,將魏王留在了長安皇宮。這使得太子李承乾如芒在背,聯合了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杜荷、侯君集等,打算用一百多死侍殺死魏王李泰,逼迫李世民退位。

    這下李世民頭大了,一年之內兩個兒子造反,楚王被處死,對於太子李承乾,李世民還是有深厚情義的,沒有殺他,太子造反這件事多少有不少是李世民的責任。太子被廢除了,侯君集等人被處死了。

    魏王李泰表忠心,李世民果斷立李治。

    太子被廢黜後,李世民始終擔心自己的兒子登上帝位後會對自己的兄弟動手。這時的李泰(幼名青雀)因為一直受李世民寵愛,認為自己肯定是太子的不二人選。在一次和李世民的談話中,李泰表示自己登上帝位後,要殺死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兄弟晉王李治做天下。這句話被當時的大臣褚遂良一語道破天機,殺兒子傳給弟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李治劇照)

    李泰因為急於表現自己,喪失了被選為太子可能,被李世民降為東萊郡王,哎,話說的過頭了。

    為了安撫兒子們對太子之位爭奪,一向與世無爭的晉王李治進入李世民的視野,朝堂上也有眾多的大臣支援,畢竟也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世民果斷立李治為太子,平息了兒子們之間的互相爭奪。

    李治仁弱,李恪才智高,李世民易儲被阻。

    李世民的果斷立儲君平息了兒子們之間的爭奪,不久之後,李世民懷疑李治懦弱,於是對長孫無忌說:

    “你勸我立稚奴(李治幼名)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長孫無忌這下毛了,堅決反對立吳王李恪為太子,李世民又說:

    “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

    長孫無忌堅持認為李治仁厚,可以守住國家,況且太子的剛剛立,不能隨便廢除。為了打消吳王李恪效仿其他兄弟造反,在643年12月,李世民對李恪說了這樣的話:

    “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藉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做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

    李世民打算立吳王李恪的心思也打消了。(李恪劇照)

    從朝廷的局勢來看,李世民選擇李治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吳王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的女兒,地位不高,在朝堂上的勢力應該是非常小的,主要是隋朝的舊臣,他們都不在重要的崗位上,選擇李恪可能還會有動盪的朝局出現,這是李世民不願意看到的。

    李治並非仁弱,李恪因立儲君被殺。

    李治並不像李世民認為的懦弱,在站穩腳跟後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大臣罷黜,確立了自己的皇權,在軍事上,平定了西突厥和高句麗。這些都是李世民未曾做到的。不過這些政治動作都有武則天的影子在裡面,哈哈哈。(長孫無忌劇照)

    吳王李恪因為當初立儲君的事情被長孫無忌嫉恨在心,時刻想要致李恪於死地。653年,房遺愛和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上床的哪位)因為被貶,對唐高宗不滿,聯合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打算髮動政變,擁立荊王李元景(李淵第六子)為帝。不過事情被洩露,為了活命,房遺愛聽從長孫無忌的安排,誣告吳王李恪也參與了謀反,就這樣李恪被勒死了,時年34歲。

    李恪在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

    長孫無忌最後也果然得到了報應 。659年,因為冤殺吳王李恪被削職,自縊而死。

  • 4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老爸李淵一生氣,撒手不幹了,回後宮專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後,李世民幹得著實不壞。短短四年,便擊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東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國,已在漠北設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單于都護府,成了一個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闊萬里的龐然大物。

    一路走得順風順水的李世民,有沒有煩心事呢?

    當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頂級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開丈夫、父親的標籤。

    令李世民這位“興風狂嘯者”躊躇煩惱的,也是家裡的“小於菟”,關鍵他家裡的“小於菟”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答客誚》--魯迅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唐高祖李淵禪讓,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他馬上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時年僅八歲。

    當時的李承乾聰明可愛,史書記載其“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被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寄予厚望。

    為了將李承乾打造成一個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選了眾多牛人來教育他,李綱、房玄齡、魏徵都曾做過太子太師。

    而李承乾也表現的很出色,對老師極為尊重,李綱為師時已年過七旬,且不良於行。每次乘轎入宮,李承乾都親自在殿前恭候,禮數甚周。李綱去世後,他還親自主持為老師立碑紀念。

    為了從小鍛鍊李承乾的執政能力,貞觀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讓太子在尚書省聽訟(“宜令聽訟”),逐漸接觸治理帝國的規則,這時的李承乾不過12歲。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五月,李淵病逝。居喪期間,李世民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李承乾表現的“頗識大體”“頗能聽斷”。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兒子的治國的策略,結果李承乾揮揮灑灑寫滿了三頁紙。李世民看後老懷大慰,拿著兒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可以說,直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

    如果這時有人跟李世民說,他兒子有朝一日會向他學習,發動謀反幹掉老爸和親兄弟,李世民肯定會誅其九族。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歲時,突然來了個180°的轉折,從一個尊師重道、少年老成的儲君,變成了性格癲狂、刻薄寡恩的太子。

    我們甚至無從得知轉變因何而來,唯一能夠看到的證據就只有一隻腳,李承乾的一隻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李承乾的足疾越發嚴重,漸漸變得不良於行,但足疾本身,並沒有讓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專門下令准許其在宮中乘轎。可弟弟們的迅速成長,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嫡長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晉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寫得一手好書法,深得李世民喜愛。

    尤其是,他主持編撰的《括地誌》完成後,唐太宗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祕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而另一邊,李世民卻找了一大堆老學究來規範李承乾的行為舉止,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時都不太給李世民面子,更何況是對著一個毛頭太子?

    於是,正處於青春期的李承乾身邊,時時刻刻圍著的都是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這幫老頭,把他噴的頭暈腦脹。

    可能在李世民心裡,對兩個兒子有明確的定位。

    身為國之儲君的李承乾,將來要將整個國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須要謹言慎行,做事百般考慮。

    而李泰則可能是李世民心裡,用來彰顯王室文化造詣的樣本,完全用不著這麼緊張,吟詩作對、風花雪夜便挺好。

    但問題是,年輕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對弟弟無限溺愛,而他覺得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後,老臣們的直言勸諫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心理逆反的李承乾開始對這一切產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殺了老師張玄素。(“玄素諫之,承乾不納,乃遣刺客將加屠害”)

    但這時,李世民依舊沒有易儲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寵被殺鬧情緒,連續幾個月不上朝。大臣拐著彎對李世民說:“太子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說:“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雖然腳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長子,怎能廢嫡立庶呢?”(“上曰: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卻沒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遠。

    他又找了幾個刺客,準備幹掉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運氣好,刺客又沒得手。(“又嘗召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連續兩次刺殺失敗,讓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譜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來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燴了,畢其功於一役。

    陳國公侯君集

    他開始暗中聯絡漢王李元昌(李淵第七子)、城陽公主的老公杜荷、陳國公侯君集等人,但這個玄武門之變的復刻版很快就露餡了。

    他的侍衛紇幹承基因為犯別的案子被抓,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將李承乾謀反的計劃和盤托出。

    陰謀敗露後,李世民也很為難,雖然兒子罪在不赦,但畢竟是親生兒子,實在不忍心一殺了之。

    他將這個難題帶到了朝堂上,扔給諸位大臣參議。

    大臣們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謀逆之罪按律殺李承乾自己都是輕的,當誅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龍椅上坐著呢,誰敢這麼說?!

    最後憋得實在沒招兒,通事舍人來濟出來打圓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臺階,馬上表示這個意見好,就按你們大家的意思辦。

    於是,在大臣們的“一致要求下”,參與第二次玄武門之變的罪犯,漢王李元昌被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被殺,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廢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鹹伏誅。”)

    而給了李世民臺階的來濟,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職不斷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升為中書舍人。

    太子被廢后,魏王李泰變得炙手可熱,身邊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劉洎、岑文字、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賓。

    嫡次子李泰也覺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為同為嫡子的弟弟晉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自己才華橫溢、譽滿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愛,而李治呢,則一直都是個唯唯諾諾的打醬油角色,看不出有什麼才能。

    為了儘快搞定儲君的地位,李泰居然開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個機會,趴在李世民懷裡說道:“如果我繼承大統,百年之後將殺了自己的獨子,傳位給弟弟晉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

    李世民剛聽此言,心裡非常寬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這時,一直站在李治背後的褚遂良,默默補了一刀。

    他悠悠的說道:“魏王李泰掌權後,為天下之主,怎可能殺自己愛子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又專寵李泰,禮數甚至超過了太子,導致良莠嫡庶不分。現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趕緊給李治找個安身之計,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執權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鑑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其實李世民心裡,太子人選並不只有李泰和李治,還有庶出的兒子吳王李恪。

    李世民在感覺到李泰心思太深後,曾一度傾向於李治。但他始終擔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詢問長孫無忌:“你勸我立稚權(李治)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吳王李恪英武之風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長孫無忌馬上表示堅決反對,李世民不無揶揄的說道:“是因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這話其實已是誅心之言了,但長孫無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沒接話茬兒,而是淡淡說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貞觀十七年(643年),下定了決心的李世民,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戲骨著實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滿懷悲憤的回顧了,自己迫不得已幹掉兄弟的歷史,說到痛處拔出寶劍要抹脖子自殺。被大臣攔住後,李世民又眼淚吧擦的表示,絕對不能讓黑歷史重演。

    大臣們趕緊出來表示,堅決擁護“歷史不能重演”的偉大理論,堅決認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怎麼突然就達成一致了呢?

    這不廢話嗎?李治就在一邊站著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廢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熱的人選李泰,也被貶為東萊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

    應該這麼說,李世民誅殺建成、元吉子嗣時下刀毫不手軟,但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很寬厚的,想各種辦法給兒子留條活路。

    之所以選了李治作為接班人,也並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國能力,而是覺得李治性格綿軟,能容得兩位兄長,安全活到死。

    對此,在兩唐書和通鑑裡說的非常明白,“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長孫無忌畫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後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著護佑子嗣周全,但給李治留下的兩位託孤老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卻變著法兒,要把諸王早早送去見老爸。

    李治繼位僅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號大案爆發,長孫無忌馬上抓住了這個機會,大肆清除異己。

    荊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吳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陽公主(李世民愛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萬徹(右武衛將軍、駙馬都尉)涉案被殺。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淵的侄子)、安國公執失思力(駙馬都尉、左驍衛大將軍)、譙國公柴哲威(安西都護)、宇文節(宰相)均被流配,多死於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護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荊王是朕長叔,吳王是朕兄,雖犯國經,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當長孫無忌默不作聲,兵部尚書崔敦禮以“陛下豈可屈法申恩”為由硬撅了回來後,李治只有默默流淚。

  • 5 # 有知社

    李世民的確更欣賞李恪,曾說道:吳王(李)恪英果類我,而李治卻比較仁弱。論個人能力,可以說李恪遠在李治之上,但為何李恪與太子之位無緣呢?根本原因還在於嫡庶有別。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個兒子,論出身,吳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煬帝之女楊妃。吳王恪可以說是生於兩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其血統可是說是尊貴莫比。論才能與品行,吳王恪也可能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為傑出的,可以說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

    但是,這位楊妃卻並非皇后。李世民的皇后為長孫氏,生子三人。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而楊妃生子兩人,即吳王李恪,另一為蜀王李愔。

    從皇子的命名上,就能看出嫡庶之間的天壤之別。長孫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晉王治,“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泰”有國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氣度,寓含治國的理念在裡面。

    而“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愔”是形容安靜和悅,其實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守本分的意思,完全是對臣子的勸導。故而,從李世民給皇子的命名上看,長孫皇后所生皇子與李世民的表妹楊妃所生皇子之間,君臣之分也早就被註定。

    唐朝政權是脫胎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幾大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分享權力。如獨孤信有三個女兒,就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除了聞名遐邇的“八大柱國”家族,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這樣。

    在此期間的嫡庶之別是最為嚴格的,其背後都涉及到強大的、錯綜複雜的妻族勢力。如李淵有22個兒子,但太子之爭卻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叫什麼名字,都沒多少人能夠記得。

    李世民的表妹楊妃雖出身高貴,但隋朝早已經覆沒,沒了任何家族根基。長孫氏的勢力卻很龐雜,其背後就有關隴貴族勢力的背影。所以,當李世民有感於李治過於軟弱,懼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吳王恪為太子時。李世民得首先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當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拒絕,並引起了長孫無忌對吳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即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而致吳王恪含冤而死。

  • 6 # 尹瀟深

    李恪比李治差得遠。

    很多人認為李恪優秀主要是因為李世民那句“李恪像我”。

    考慮到這是在評價兒子,李世民這句話真的是好話麼?李世民自己是什麼人?政變殺害兄弟上位,逼老爸退位,李世民說李恪像他,是何居心?就憑這句話,李恪是不是死路一條不好說,立儲是不可能了。

    站在李恪的對立面,甚至是李世民的對立面,李治堪稱聖君。

    很多人認為李治闇弱,這是小看了他。李治打贏了所有逆風仗。

    一位封建帝王,登基後立刻娶了自己後媽,這是多大的膽子?李治就是敢!就憑這一點,李治就是個色膽包天的真男人。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愛情。

    李治輕鬆擺平了扶自己上位的勳貴集團,進一步瓦解世族政治。如果沒有李治搞垮長孫無忌等人,大唐很有可能走上大隋的路,被門閥門拆解。

    大唐在李治手中達到了版圖的極大值,包括讓楊廣和李世民頭疼的高句麗。

    李治有生之年,武則天只是李治的打手,李治唯一的缺點,是命短。

  • 7 # 如是史社

    談一下我的淺見,李治得繼大統,跟三個方面有關:

    所以作為皇位爭奪的親歷者,他比誰都清楚皇位爭奪戰的殘酷無情。他也比誰都清楚政權穩定更迭的重要性。但這一次爭奪皇位的都是自己的親兒子,李世明必定不想一個兒子勝出,其他兒子全稱為犧牲品。能夠保全所有人,自然是最好的。所以雖然他曾經因為“李恪類我,稚奴羸弱”而動過換太子的心思,終究也沒有這麼做。

    三.股肱大臣們的支援。

    當時以長孫無忌的勢力最大。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所以對於他來說,必定是自己的親外甥做皇帝最好,毫無疑問力挺李治。而像房玄齡、李勣這些大臣們,深知江山來的不易,以穩定為要。李治不管從名分還是個性來講,他繼位一定不會有大的動盪。所以也都支援李治成為太子。

  • 8 # 嗔痴歷史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李恪不能當太子主要原因是身世不好和朝中沒有實力;李治之所以能當太子就是因為沒有其餘合適的人選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李恪雖好,勢力一般

    在李世民所有兒子當中,李世民曾說過李恪是最像自己的一個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可是李恪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

    隋朝又是李世民他們想方設法滅掉的,好不容易建立唐朝,要是讓一個帶有前朝血統的兒子當太子,那不是明擺著想把自己江山再還回去麼?

    萬一李恪被有心之人利用,搞個反唐復隋,那不是一切努力前功盡棄?這是兵家大忌,聰明的李世民自然會考慮到,哪怕李恪再優秀,也不可能成為太子。

    除此之外,因為之前太子一直都是李承乾,東宮實力雄厚,剩下的皇子實力較差,在李治和李恪之間,李恪可以說勢單力薄,李治卻有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帶隊支援。

    要是選擇李恪做太子,必然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李世民肯定不可能讓李恪成為太子。

    首先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太子之位,也就是之前的李承乾是按照正常繼承製度做的太子。

    現在李承乾自己太作,想效仿老爸李世民來個政變逼宮,結果東施效顰搞得事情敗露,最後被李世民廢了太子之位。

    只是廢了太子貶為庶民,已經是對李承乾最好的待遇,要不然造反肯定得殺頭。

    原本太子之位肯定是李泰的了,偏偏李泰要去李世民面前大表忠心說如果自己當太子,願意把兒子殺掉,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一聽驚呆了,這麼殘忍,連自己兒子都可以殺掉,要是你做了皇帝,還不得連我都殺了,何況你的哥哥弟弟們,更是難逃毒手。

    李世民開始對立李泰為太子有些動搖,這時候李泰又跑去嚇唬膽小的李治,把李治嚇得哭著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情況不對,還沒讓李泰當太子,就已經這麼殘忍,要是當了太子還得了。於是李世民就不想再立李泰為太子。

    李世民跑去找大舅子長孫無忌商量對策,李世民說立李治為太子好呢還是李恪?

    長孫無忌果斷告訴李世民立李治才符合繼承製度啊,怎麼能立李恪呢?

    於是李世民回家仔細考慮一番,發現李治雖然能力一般,可是仁義孝順,現在國家太平,適合他來做這個太子。

    最終李治莫名其妙成為太子,舅舅長孫無忌為了排除隱患,找藉口將李恪也處理掉,才保證李治順利成為皇帝!

    結語

    綜上所述,李恪因為血統問題以及無人支援註定沒法成為太子,而李治則是各種先天優勢集於一身,不成太子都困難。

    在古代歷史上,面對立太子這件事情,確實很複雜,要考慮因素太多,也許我們今天看問題更清楚明了,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畢竟當局者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的有人被辣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