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如果要為太谷縣城尋找一處代表性建築的話,那它一定是無邊寺白塔。
無邊寺,位於太谷縣城西南隅,寺名取“佛法無邊”之意,俗稱“南寺”,民間又因其標誌性的白塔而稱之為“白塔寺”。無邊寺始建年代很早,甚至遠遠早於太谷建縣的年代。根據史料記載,寺創建於西晉泰始八年(272年),村因塔而得名。北宋治平年間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屢有修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規模重修並恢復“無邊寺”舊名。寺院座北朝南,前後三進,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27米,東西寬27米,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門、大雄寶殿、獻殿、白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還建有碑廊、廂房、藏經樓、配殿、禪院等,其中白塔為北宋遺物,建築多為明清所建,部分房間闢為陳列室,陳列民國年間藏書家、書畫家趙昌燮先生的書法藝術及木器、刺繡等工藝品。2006年,無邊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是無邊寺中的核心建築,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因“堊色經久而白不減”而得名。塔為樓閣式仿木構空心結構,平面八角形,內九層、外七層,通高43米,每層均設出簷、平座和拱券門洞,出簷下的磚雕斗拱最為精彩,懸掛於套獸下的56個風鐸亦時常為白塔帶來悠揚之聲。塔內首層實心,內設方室,二層以上中空,可由磴道逐層登塔,這是一種介於中空唐塔與實心宋塔之間的過渡形制。三、四層設佛龕,塔頂置尊勝石幢,可在高處俯瞰寺院全貌。
人說“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如果要為太谷縣城尋找一處代表性建築的話,那它一定是無邊寺白塔。
無邊寺,位於太谷縣城西南隅,寺名取“佛法無邊”之意,俗稱“南寺”,民間又因其標誌性的白塔而稱之為“白塔寺”。無邊寺始建年代很早,甚至遠遠早於太谷建縣的年代。根據史料記載,寺創建於西晉泰始八年(272年),村因塔而得名。北宋治平年間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屢有修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規模重修並恢復“無邊寺”舊名。寺院座北朝南,前後三進,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27米,東西寬27米,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門、大雄寶殿、獻殿、白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還建有碑廊、廂房、藏經樓、配殿、禪院等,其中白塔為北宋遺物,建築多為明清所建,部分房間闢為陳列室,陳列民國年間藏書家、書畫家趙昌燮先生的書法藝術及木器、刺繡等工藝品。2006年,無邊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是無邊寺中的核心建築,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因“堊色經久而白不減”而得名。塔為樓閣式仿木構空心結構,平面八角形,內九層、外七層,通高43米,每層均設出簷、平座和拱券門洞,出簷下的磚雕斗拱最為精彩,懸掛於套獸下的56個風鐸亦時常為白塔帶來悠揚之聲。塔內首層實心,內設方室,二層以上中空,可由磴道逐層登塔,這是一種介於中空唐塔與實心宋塔之間的過渡形制。三、四層設佛龕,塔頂置尊勝石幢,可在高處俯瞰寺院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