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時鐘,不像現在一樣隨時精確到秒,所以在日落之後,要知道時間就只能靠打更的。
打更是有技巧的。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第六次打更就不敲鑼鼓只敲梆,而且是沒有節奏的急促敲打,為的是告訴人天將亮,催促人早起。
這樣說來,我還真有一個疑問。大晚上的,隔兩個鍾就敲一次,不會讓人驚醒嗎?那晚上的休息不是很成問題?比較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醒了之後啥事都沒有繼續睡覺的。再退一步講,大家都習慣了鑼鼓聲,那他們又是怎麼精準的在五更就醒了呢?真的習慣了鑼鼓聲,敲多一聲也不一樣沒感覺睡得昏天黑地?
打更除了報時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在古時候,沒有警察110。打更的受縣衙僱傭,每天夜裡打更,相當於現在的巡防隊員。夜裡要是遭遇土匪,看見跑回衙門報信。所以一般電視劇裡,發現死的第一個人是更夫,沒有點防身本領當更夫,還真有點生命危險啊。
古代沒有時鐘,不像現在一樣隨時精確到秒,所以在日落之後,要知道時間就只能靠打更的。
打更是有技巧的。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第六次打更就不敲鑼鼓只敲梆,而且是沒有節奏的急促敲打,為的是告訴人天將亮,催促人早起。
這樣說來,我還真有一個疑問。大晚上的,隔兩個鍾就敲一次,不會讓人驚醒嗎?那晚上的休息不是很成問題?比較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醒了之後啥事都沒有繼續睡覺的。再退一步講,大家都習慣了鑼鼓聲,那他們又是怎麼精準的在五更就醒了呢?真的習慣了鑼鼓聲,敲多一聲也不一樣沒感覺睡得昏天黑地?
打更除了報時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在古時候,沒有警察110。打更的受縣衙僱傭,每天夜裡打更,相當於現在的巡防隊員。夜裡要是遭遇土匪,看見跑回衙門報信。所以一般電視劇裡,發現死的第一個人是更夫,沒有點防身本領當更夫,還真有點生命危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