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陽揮弋
-
2 # 龔愛民6965
不同的處境就有不一樣的感覺。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災害加上大躍進帶來的浮誇風,農村餓死人的悲劇時時發生,喜歡讀書成績優秀的我被迫離開了學校。心有不甘選擇了逃離,第一次離開故鄉是因為太苦太難了,那年我虛歲十三,心無分文投奔千里之外的江西萍鄉,母親和弟弟妹妹在那裡生活。從浙江義烏上綠色火車,途中被趕下車又上車,被黃土崗車站好心大媽收留吃飯,也在田野裡摘過瓜菜充飢,在新餘火車上,列車長看我可憐,帶到歺車讓我吃了二份飯,到了萍鄉峽山口站送我下車,前後十來天才到目的地。幾年後我再去找給我飯吃的好心大媽想感謝已物是人非,找不到了。五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好心人的幫助至今仍保留在心間。若問我離開故鄉是什麼樣的心情,想帶走什麼?回憶當年年少的我只有逃難的心情,不想帶走故鄉一根草一片雲一滴水。
原籍安徽,父親五歲隨奶奶到上海,吾生於斯長於斯,固而上海就成了我名符其實的故鄉。
六十年代初,因“隱瞞”家庭成份及思想問題,被剛讀了一年的戲院除名,回到社會當了社會青年,
不過公家還是給過我機會,前後兩回通知我可到崇明當高中語文老師。我跟幹部說,我自已才高中畢業,乍能當高中教師?可他們說我能說會道,報刊上又常發表文章,相信能勝任。
可是我不敢教語文,我思想不健康,一來怕將學生教壞了,二來怕自已教出煩腦事。我要求上崇明教地理,教音樂,教歷史也行,保證勝任。幹部跟校方聯絡後,告訴我,人家啥老師都有,獨缺教語文的老師。於是,最後不了了之。
崇明屬上海,去崇明不算離故鄉,只是從市裡去了郊縣。這機會一丟,不料想隔年就被推進“好兒女志在四方”洪流中,支邊新疆。媽呀、奶呀,那才真叫遠離故鄉!
開路那日,火車站月臺上人山人海,滿是我那批近千支疆青年親友,維持秩序的警察跟車站工人糾察。
當時大有一去無返永別故鄉的感慨,火車即將起動臨上車前,我往每個親友嘴裡塞了塊糖,我不願親人的淚眼留在我最後記憶裡,我渴望跟親人在甜蜜中分離。
我要將我從小長大的弄堂,將上海的路,上海的河流大江,更要將奶奶、父母、兄弟姐妹們的音容笑貌,將上海~故鄉的風情,深深刻在記憶中,陪伴著我,去到遙遠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