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71594861910

      柏拉圖的理念具有多重含義: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透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個別事物是由於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 最後,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質,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它的本質,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質——理念,與個別事物的分開,並且以理念為存在的根據,是柏拉圖哲學的基本原則。  柏拉圖認為,事物的類別是型相,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都具有這個型相的一部分,每一個事物都分有一個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於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間的關係相當於個別概念和它所歸屬的普遍概念之間的關係,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與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達到等同的程度。一個東西分有了什麼樣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麼樣的存在;分有到什麼程度,就與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種程度。  理念論就是他認為在感官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不以人的意志變化的世界,那個世界裡包含著人在感官世界中感覺到的所有事物的共相,那個理念中的世界是最完美的世界,人們憑藉感覺器官所感覺到的具象的世界都是對那個理想的完美的共相的抽象的世界的殊相表現,而人們要想溝通這兩個世界,就必須把人的理性充分調動起來,透過理性去獲取那個完美世界的模樣,於是柏拉圖就創立了他的回憶說,認為人們的記憶中都存留著那個世界的樣子,人們透過不斷的理性回憶就可以逐漸的把對於那個世界的支離破碎的印象喚醒,於是柏拉圖透過回憶說把人們當下的感官世界和完美的理念世界聯絡了起來。他還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他的這套理論被新柏拉圖主義者利用和改造,於是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就逐漸的走上了宗教者的視野,被之後的宗教者改造後,成了宗教話語。柏拉圖本人其實並沒有走向宗教的意思

  • 2 # 奉孝歷史

    柏拉圖的理念是超越感性世界的本體,是感性世界賴以存在的根據.而形式是要和質料結合的.形式規定了事物的本質,但是感性世界裡,形式不能獨立存在.(神是形式的形式,但是神不在感性世界之中.)總得來講,柏拉圖更強調超越感性的純粹理念是世界的本體.而亞里士多德更強調經驗.上面是比較簡單的比較和區別.實際上,樓主首先要先分別弄清楚理念和形式這兩個概念的的含義以及特徵,然後再比較.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認可本原的存在,而不同的是柏拉圖的理念本原與亞里士多德的形式本原是不同的認識描述.本原的存在是作為第一起始力而存在的,就是由本原的存在必然得到一定的作用結果,因此為了結果的達成所有哲人才會首先思考對本原的認識,以此作為闡述世界和推動世界發展的根本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道世界盡頭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