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的時候是遵從理性還是遵從內心?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還挺多餘的。
有句話這麼說:我們能聽到什麼話,取決於我們的耳朵想要聽到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會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會抓住對方話語中我們急切想要知道的部分,由此汲養。
這也就是我經常會說,當別人聽了你的建議作出改變,不要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改變了他人,因為你提建議是一回事,對方能不能聽到是另一回事。而如果總是自戀的認為,是自己幫助對方改變了人生,這對自己或是對方來說,都是不那麼公平的一件事。
所以,我們在有時候在做重大的決定時,比如高考選擇哪個學校報志願,工作要不要考公考編,選擇婚姻的時候,買房的時候等等,會向朋友、家人、老師詢問建議,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相關的建議,但其實,我們只能夠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話。所以,我們最後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也是我們內心當中已經想要做的決定罷了。而給你那些建議的、那些偏向你自己已經做的決定的人的建議,不過是向你的決定上增加你最終行為的勇氣罷了。
所以有很多時候,很多來找我心理諮詢的病人問我面對左右為難的困境時,應該如何抉擇。而我時常會開導他們,最終幫助他們做出決定。其實這個時候,不是我幫他們找到了答案,而是答案一直在他們的心裡,我所建立的,不過是幫助他們說出口、做決定的勇氣。
猶豫的時候是遵從理性還是遵從內心?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還挺多餘的。
有句話這麼說:我們能聽到什麼話,取決於我們的耳朵想要聽到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會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會抓住對方話語中我們急切想要知道的部分,由此汲養。
這也就是我經常會說,當別人聽了你的建議作出改變,不要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改變了他人,因為你提建議是一回事,對方能不能聽到是另一回事。而如果總是自戀的認為,是自己幫助對方改變了人生,這對自己或是對方來說,都是不那麼公平的一件事。
所以,我們在有時候在做重大的決定時,比如高考選擇哪個學校報志願,工作要不要考公考編,選擇婚姻的時候,買房的時候等等,會向朋友、家人、老師詢問建議,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相關的建議,但其實,我們只能夠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話。所以,我們最後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也是我們內心當中已經想要做的決定罷了。而給你那些建議的、那些偏向你自己已經做的決定的人的建議,不過是向你的決定上增加你最終行為的勇氣罷了。
所以有很多時候,很多來找我心理諮詢的病人問我面對左右為難的困境時,應該如何抉擇。而我時常會開導他們,最終幫助他們做出決定。其實這個時候,不是我幫他們找到了答案,而是答案一直在他們的心裡,我所建立的,不過是幫助他們說出口、做決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