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音約
-
2 # Fanny媽媽談育兒
我想問一下,平時老人帶孩子時,有沒有和她活動交流?是不是總讓孩子看電視?如果沒有這兩個原因,那也許孩子屬於慢熱型,跟遺傳、家庭環境有關,還是應該多帶孩子出去,儘量讓她學會和小朋友交流,為她正常入園做好準備。
-
3 # 馬小貓7
我女兒小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不愛和小朋友玩,見到陌生人不說話,甚至在幼兒園面試的時候老師說她與人溝通的能力有問題要拒收!我覺得是這樣:第一,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立起來。我不是全職媽媽,產假結束後白天去上班的時候孩子是外婆和阿姨帶,而且孩子七個月大的時候我出差100天,媽媽是最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當然不愛和別人溝通了,很正常,這一點平時多注意觀察和培養就好,要講究方法。第二,是否在外玩耍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小事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女兒那時候基本上白天都是阿姨帶出去的,晚上我帶出去就發現她堅決不和一個小女孩玩,瞭解過後原來是阿姨總帶她和那個女孩的阿姨聊天,可能互相比較了,孩子逆反了。你可以問問奶奶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找到根源再跟孩子解釋。第三,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他自己的特點,兩歲多的孩子本來也不會跟別的孩子玩,這是正常的,不要逼孩子,不要扣帽子,要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是上天安排的天使,順其天性去引導,靜待花開!
-
4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首先從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特點來看,孩子在一定階段中比較不會跟同伴發生活動,比如孩子在2-3歲不是自己玩的,更喜歡粘著大人。但到 3-4歲的孩子,他們之間可以在一起玩,但是互動比較少,這是兒童同伴發展的一個平行關係的特點。平時日常中,你可以觀察下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是各玩各的,如果你要求她說和誰誰誰在一起,或者建議你們一起玩,你們可以一起做個遊戲,其實從發展來看還沒有到那個階段。只有到了4-5歲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出現兒童間的主動的聯合遊戲,他們會開始分享玩具交換材料,但本質上他們還是專心在自己的遊戲中,也不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在一起玩的。
所以當你引導她去互動而她沒有及時迴應的時候,也不用特別強迫她去交流,即便是個體差異,這也是屬於階段性正常的同伴發展狀態,只有隨著年齡增加後他們的交往才會越來越多。希望這個角度能幫到您。
-
5 # 高媽育兒碎碎念
家長是不是過分焦慮了?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她知道去問,這顯然是在交流呀,怎麼會是自閉症呢!當她問你妹妹在幹嘛的時候,你何不拉著她的小手,陪著她一起去看看妹妹在做什麼。
造成這樣的原因如下:
1、孩子的人格使然。有的孩子天生內斂,喜歡讀書寫字,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鬧。願意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爸爸媽媽是不是有一個小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呢。
2、孩子不是的內斂性格,喜歡和小朋友玩,但表現的比較害怕,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就像有的小朋友喜歡打人,專門打自己的好朋友,以為這樣就是告訴對方,我喜歡和你一起玩。這說明孩子的內心信心不夠,這需要媽媽的耐心和鼓勵,家長一定要體會到孩子的害怕。孩子還不會加入多人的互動遊戲,這給她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家人要用平靜和陪伴的心態去支援她,可以和寶貝一起加入遊戲,有家人的陪伴,寶貝會增加信心!不要太焦慮和情緒化,不要硬生生的把孩子退出去,這樣做只會加重孩子的害怕和不自信。用媽媽的耐心+恆心+愛心去陪伴孩子!
回覆列表
從你的描述來看,孩子想知道表妹在幹什麼,但她不會直接去問表妹,而是問媽媽的這個行為,看得出孩子和媽媽和奶奶的情感過於緊密,當孩子和某一個養育者的情感過於緊密時,她無意識地感覺到只有這個養育者才能讓他有安全感,她不敢跨出去,不敢跨出這個安全圈。而且在她的心理牢牢地裝著一個人的話,其他的人走不進來。
性格形成有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種因素,有些孩子性格的內向源自於爸爸或媽媽,有些孩子性格的內向是後天環境中她的養育者和她之間少有隨意的說笑對話和肢體接觸。
3歲以下的孩子,還處於一個母子依戀關係的階段,安全型的母子依戀很重要,但孩子的客體關係中不能只有媽媽,還有有其他人。凡事過猶不及,缺愛或愛過度對於孩子都會是一種傷害。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和孩子拉開一些距離,不管是情感的、地理的距離,但在拉開距離的同時,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媽媽什麼時間要去做什麼事,什麼時間回來。還有一點是,如果是奶奶帶孩子比較多,奶奶是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只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而缺乏互動和碰撞。
媽媽對孩子說,和小朋友玩,你們可以是好朋友。這麼小的孩子並不懂得交朋友的含義或意義,媽媽可以和孩子還有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讓孩子看到媽媽是怎樣和其他小朋友之間說話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