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09275973363

    一、早在18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英國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但當時城鄉普遍使用的那種黃土小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馬長丹的英格蘭設計師,設計了一種便於排水的碎石路,這種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擠壓而成,地質堅硬平坦,且中間高兩邊低,適應機動車輛行駛,

    因此,這種路在當時很快得到普及。馬長丹死後,人們一是為了稱呼方便,二是為了紀念他,便在路的前邊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紀初,這種鋪路方法傳到中國後,其稱呼演變成“馬路”,一直流傳下來。

    二、顧名思義,馬路就是馬走的路唄。古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走馬車的路自然就叫馬路了。

    這個美國記者仍不死心,繼續出難題:“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而你們華人為什麼低頭走路,這又怎麼解釋呢?”周總理笑著說:“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華人走的是下坡路,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華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低著頭走了。”

    六、古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左傳·昭公二十年》:“ 褚師子申 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而這個馬路與今天的馬路一詞並非同源。

    七、老舍 《龍鬚溝》第三幕:“ 龍鬚溝 的新溝落成,修了馬路。”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他半年沒有進縣城,縣城裡已經大變了樣,--街道改寬了,馬路也壓光了。”

    八、“馬路”最早是由碎石鋪設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這樣利於雨水流淌到路邊,不影響交通。後來,人們用瀝青鋪塗在上面,稱之為“柏油路”。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叫“馬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識譜啊,就是看到簡譜會把歌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