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教育踐行者

    無論什麼樣的差別,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這是一定的。

    然而愛我們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形式會對我們有不同的成長。

    溺愛,當下舒服,但會不獨立

    高要求,當下難過,但會升級為能力

    等等……

    我們都是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不是嗎?去找一找我們的收穫,就會開心很多,富有很多,也會理解父母很多。

    一起加油!

    感恩父母

    感恩一切

  • 2 # good1296

    在於會做人。順從,會拍馬屁,多為父母著想的,父母對他好;逆反,非議父母,只知自己享樂,不顧父母生死的,父母咬牙切齒。

  • 3 # 悟愛成才

    父母也曾經是孩子,孩子也會長大大機率也會為人父母。

    你說的相同不過是來自同一個家庭,孩子不會是同樣的,但這當然不能成為父母差別對待的理由。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父母養育後代的動機來分析,雖然這聽上去少那麼點兒人情味,但是本身產生這樣行為的父母就已經說明這點了不是嗎?

    為什麼會差別對待呢?因為人人有別,人人有別的基礎是人有思維、有感情,這是心理學上的分析了,我們對不同的人和事物看法總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心理面貌都是獨特的,既然你是獨特的,那麼我給你的反饋自然也是獨特的。

    但是作為早期教育的倡導者和關注者,我多麼希望這種獨特反饋到孩子身上的方式是父母對待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孩子是去更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是功利的去關注他們那些能帶給自身利益的“優點”,這樣對孩子來講著實是不公平的,不管是那個你“喜歡的”孩子還是那個你“虧待”的孩子。具體來講,比如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被當眾誇讚的機會,但同時因為成績優秀就得到了一些“特權”他很有可能就形成自動忽視那些“成績”之外的世界,不是嗎?他為了享受這種好成績帶來的優待很可能會繼續好好學習,也可能會因為“特權”而“目中無人”“唯我獨尊”,就算他是個品質優秀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他也可能會把太多的精力傾注在學習上而失掉了這個年紀該有的另外一些快樂,比如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

    家庭教育的核心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主體是父母,而客體不再是某個孩子,而是家庭所能提供的環境,所以,好的教育不是“我的孩子成績很棒”,而是我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快樂,我們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都在慢慢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棗樹如何嫁接成杮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