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100%。
資料可考的顯示有兩個,一個為52%,一個為70%。
前者的資料比較新,是2007年的。
如果是基因導致的,那麼應該是100%,如果是後天環境導致,那麼除非雙胞胎二人沒有出生在相同環境下,否則也不應該是奇怪的機率,況且也很難複製實驗來令人信服。
科學界有一種猜想,與個體基因無關,與後天環境也無關。
而是二者夾縫期,即孕期。
假如孕婦懷孕期間,胎兒沒有得到足夠的睪酮(雄性激素的一種),那麼就可能導致胎兒今後是同性戀。
而許多同卵雙胞胎中,有的共用一個胎盤,有的是分別各用一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是同性戀,而另一個的機率既不是100%,也不是0%。
還有一種說法,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不改變核苷酸序列的前提下對基因進行化學修飾,從而開啟或者關閉基因,意味著使該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或使其更活躍。雖然不改變“程式碼”,但是影響基因表達水平。也就是說,即使兩個人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是其甲基化水平不同,導致兩個人的性狀不同。
以上兩種猜想,都與後天環境論和基因決定論有所區別。
不是100%。
資料可考的顯示有兩個,一個為52%,一個為70%。
前者的資料比較新,是2007年的。
如果是基因導致的,那麼應該是100%,如果是後天環境導致,那麼除非雙胞胎二人沒有出生在相同環境下,否則也不應該是奇怪的機率,況且也很難複製實驗來令人信服。
科學界有一種猜想,與個體基因無關,與後天環境也無關。
而是二者夾縫期,即孕期。
假如孕婦懷孕期間,胎兒沒有得到足夠的睪酮(雄性激素的一種),那麼就可能導致胎兒今後是同性戀。
而許多同卵雙胞胎中,有的共用一個胎盤,有的是分別各用一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是同性戀,而另一個的機率既不是100%,也不是0%。
還有一種說法,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不改變核苷酸序列的前提下對基因進行化學修飾,從而開啟或者關閉基因,意味著使該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或使其更活躍。雖然不改變“程式碼”,但是影響基因表達水平。也就是說,即使兩個人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是其甲基化水平不同,導致兩個人的性狀不同。
哺乳動物一生中DNA甲基化水平經歷2次顯著變化,第一次發生在受精卵最初幾次卵裂中,去甲基化酶清除了DNA分子上幾乎所有從親代遺傳來的甲基化標誌;第二次發生在胚胎植入子宮時,一種新的甲基化遍佈整個基因組,甲基化酶使DNA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甲基化模式。細胞內新的甲基化模式一旦建成,即可透過甲基化以“甲基化維持”的形式將新的DNA甲基化傳遞給所有子細胞DNA分子。以上兩種猜想,都與後天環境論和基因決定論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