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小宋

    我覺得可以守住,因為當時天下局勢動盪,秦國需要考慮很多外在因素。

    暫不說紙上談兵的趙括,我們先來看看在長平之戰前期的情況

    當時的秦國一路高歌,南取野王北略上黨,而趙國卻因為長途跋涉到長平,軍心疲憊,在兵力和態勢上面都顯劣勢。

    面對秦軍的進攻,趙國大將廉頗只能採取防禦措施,鞏固堡壘,想疲憊敵軍後,用相機攻敵的方式贏下長平。

    確實在廉頗的防禦下,秦國並沒有討到任何好處。廉頗想打持久戰,而秦國確是想快速拿下長平,那為什麼秦國不想陪廉頗打持久戰呢?

    原因是因為秦國這幾年常年征戰,如果真要陪廉頗耗個兩三年的話,糧草肯定供應不上,所以秦國最後才使了一招反間之計。

    還有一點,秦國不能排除趙國萬一合縱成功這一點

    如果成功合縱,其他諸侯國聯合趙國反過來攻打秦國的話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秦國才會選擇速攻的辦法拿下長平。

    正是因為秦國怕老將廉頗只守不攻,所以才用了反間計讓趙奢之子趙括為將。

    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都知道趙括不能勝任而勸說趙王,奈何趙王不聽執意以趙括為將換下廉頗,兵敗已是註定。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發生了也就發生了,只能替趙國感到可惜,替那被活埋的40萬士兵感到可惜。

  • 2 # 中華青史

    大家對廉頗的正面化認知,失去對廉頗能力的判斷!

    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容易對待一個人物產生標籤化,臉譜化的形象。臉譜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大家唸書的時候,都學過負荊請罪這個成語,一講這個成語就講藺相如和廉頗,因為將相和,趙國得以強盛!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裡,廉頗是一個知錯就改,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只要他參加的戰役就一定會戰無不勝,長平之戰把廉頗換成趙括後,趙國大敗,讓人們以為,如果不換將,趙國肯定能贏!

    比如,王夫之曾經就說過這樣的話: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

    國人其實就是這樣的思維,兩國交戰,如果一國在作戰的時候換了主將,那麼,成功和失敗都是這個主將的事情,失去對全域性的判斷,從來不去想,如果廉頗繼續堅守,會勝利嗎?

    史論縱橫並不是說廉頗一無是處,一個能夠名列戰國四名將的人,都不是白給的,但是,必須意識到,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廉頗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發生為秦趙兩國之間的國本之戰?

    之所以會發生長平之戰,在於秦國在一系列軍事打擊下,幾乎要奪取南韓的上黨之地了,無奈之下,南韓將上黨獻給趙國,以此將趙國拉下水!趙國君臣認為,秦趙之間早晚要開戰,不如藉此機會接收上黨,而且上黨是山區,也是秦趙之間的屏障,如果秦國接收上黨,邯鄲則在秦國腳下。

    在這樣的條件下,派廉頗去準備應戰,結果廉頗幾戰失敗,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堅守的策略,趙國士兵本身騎兵居多,以野戰而聞名,廉頗採取堅守的策略,其實就已經代表廉頗打不過秦軍了。

    如果秦趙之間能夠速戰速決,其實不管失敗還是勝利,雙方都可以接收,如果秦國得寸進尺,將戰場拉到趙國境內,我認為趙國勝利的概率會更大,但是,廉頗這一堅守,其實是拿趙國的國運在和秦國賭,當然,秦國押的也是國運。

    長平之戰開始後雙方不斷加註,最後就形成了長平之戰,對峙三年的局面。要知道上戰場的這幾十萬人,不是以千萬人為基礎,而是以三百萬為基礎,就是十個人裡面最少一個上戰場,而且全部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趙國最後可能地都沒人種了,要去借糧!

    因此,趙國在無奈之下,選擇了主戰派的趙括。

    很多人對待歷史事件就是顧此及彼,非要拿趙括和廉頗比一下誰厲害,誰怎麼樣,其實從換帥開始,無論趙括用什麼樣的打法,是勝是敗,跟廉頗已經不發生關係了,因為廉頗其實已經輸了,如果趙國能堅持下去,還用換帥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做汽車年檢,真的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