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源於晉武公子伯僑。
2、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
擴充套件資料
楊姓名人
1、楊伯僑
楊伯僑(公元前724年~?),僑亦作橋、喬,又名文實。晉獻公詭諸之弟,姬稱次子。時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鄭)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勳,敕封於楊(國名,今山西洪洞縣東南),稱楊侯,敕命楊侯太祖。
其六世孫楊道為避難始以祖地楊(邑)為氏,被後世尊為“楊氏授姓”始祖,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天下“楊氏”始祖楊伯橋。卒諡賢敬。配於氏,生三子,遜、近(字子恭,為邑宰駐守洪洞楊國)、述(字子憲,晉國令尹)。
2、楊朱
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3、楊震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鬱,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
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1、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源於晉武公子伯僑。
2、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
擴充套件資料
楊姓名人
1、楊伯僑
楊伯僑(公元前724年~?),僑亦作橋、喬,又名文實。晉獻公詭諸之弟,姬稱次子。時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鄭)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勳,敕封於楊(國名,今山西洪洞縣東南),稱楊侯,敕命楊侯太祖。
其六世孫楊道為避難始以祖地楊(邑)為氏,被後世尊為“楊氏授姓”始祖,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天下“楊氏”始祖楊伯橋。卒諡賢敬。配於氏,生三子,遜、近(字子恭,為邑宰駐守洪洞楊國)、述(字子憲,晉國令尹)。
2、楊朱
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3、楊震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鬱,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
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