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4386860247

    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戲曲裡,常有太醫為后妃們“懸絲診脈”的情節。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交給太醫把按,透過絲線辨別病情。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制,以防亂了宮闈。

    傳說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孫思邈是從民間而來,不是有官職的太醫院的御醫,太醫就有意試他,先後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最後才把絲線系在長孫皇后腕上,讓孫思邈為她看病。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長孫皇后遂順利分娩。同行問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相信同學們一樣,也想知道究竟吧?病人的脈象能否透過絲線傳導給醫生呢原來,當被診斷的病人脈搏振動時,會引起絲線的震動,醫生透過分析病人脈搏的振動情況就可以進行診斷了,這是利用了聲音可以透過固體傳播的原理。為了能使聽到的聲音更大,可以在絲線的兩端各裝一個小紙盒,因為固體傳聲的能力不僅與溫度、物質種類有關,還與其硬度有關。

    古人求醫懸絲診脈,令人費解,那今天的聽診器又有什麼原理呢人聽到聲音的原因是物體振動引起周圍介質波動。例如空氣振動人耳中鼓膜,轉化為腦電流,人就“聽”到了聲音。通常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動頻率為20赫~20千赫。

    人對聲音的感受標準還有一個是音量。音量和波長有關,正常人聽覺的強度範圍為0~140分貝。

    換句話說:音訊範圍內聲音太響太弱都聽不到,音量範圍內音訊太小(低頻波)或太大(高頻波)也聽不到。

    人能聽到聲音還和環境有關,人耳有遮蔽效應,就是強聲可以遮蓋弱聲。

    人體內部的聲音如心跳聲、腸鳴音、溼囉音等甚至血液流動的聲音不大能讓人“聽”到的原因是音訊過低或音量太小了,或被嘈雜環境遮蔽掉了。聽診器的原理就是物質間振動傳導參與了聽診器中的鋁膜,而單非空氣,改變了聲音的頻率、波長,達到了人耳“舒適”的範圍,同時遮蔽了其他聲音,“聽”得更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看待非主流總統特朗普要在美國搞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