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哥雜談

    中國的分封制度源於西周,到清朝時基本只剩下名份了。

    周武王伐紂成功,建立了西周王朝後,分封周室子弟和有功之臣為諸候,剛開始,各諸候國共尊周王為宗主,平時按是上貢,有事共同承擔。日久天長以後,各諸候王之間原來的親戚關係慢慢淡化了,利益爭端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春秋戰國諸候混戰的格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分封制問題很多,就採用了郡縣制。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覺得秦始皇完全採用郡縣治,皇帝有難沒人幫忙,就採用了一半郡縣一半分封的制度。大封劉氏宗親為王,剛開始大家也是相安無事,但時間一長,原來的親戚也變成了表親,再現紛爭局面,關鍵是嚴重威脅了中央。所以漢景帝被迫進行削藩,漢武帝搞推恩令,再經過幾代,才把藩王問題解決了。

    漢朝的藩王,據有自已的地盤,可以任命自已的官吏,擁有規模不小的軍隊,經濟上由自已收稅,不受中央政府管轄。基本上擁有的完全的行政、經濟、軍事權力,“七國之亂”前,個別藩國富可敵國,軍力雄厚。

    漢之後,西晉發生了嚴重的“八王之亂”,長達十六年的亂混,直接導致五胡亂華、白衣南渡等歷史事件的發生,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程序。

    “八王之亂”以後的朝代,對於藩王割據問題開始比較警惕,後來幾個朝代的王爺,基本上受中央政府控制,有的在只自的封地內只有部分收稅的權力,沒有行政和軍事權。有的被要求限制於京城或自已封地內不得隨意走動。

    到了明代初期,再一次發生因削藩造成的叛亂,燕王朱棣造反成功,這也再次為後世敲響了警鐘,至此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藩王騷亂的事情。

    清朝初期,為了平定天下,皇太極等人封了三個異姓王,這幾個王的勢力和漢朝的藩王一樣,有兵有錢,雖然在官員任命等問題上比漢初的王還差點,但也給清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三藩之亂整整打了八年。只此以後,清朝廢除了三藩,對王室子弟封王也只是個名號,除了經濟上有所傾斜外,基本沒什麼權利。

  • 2 # 張明揚不說話

    分封還是不分封,中國曆代王朝摸索徘徊了幾千年,仍然沒有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標準答案。

    比如,劉邦覺得“郡縣制”是導致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騎牆派的部分折衷恢復了封建制,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亂”,漢帝國才如夢方醒,又逐步拋棄了封建制;西晉又將曹魏之亡歸咎於地方無人,以史為鑑地搞起了封建制,之後又引發了“八王之亂”;之後“封建制”的名聲可能真的臭了,上千年間歷朝避之不及,直到朱元璋將24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又碰上了“靖難之變”……只能說,“封建制”與中國帝制實在八字不合,每一次復辟都要遭到當頭一棒。

    因此,清代在宗室管理上沒有選擇分封藩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雖然清朝也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但基本都是是一種最高的政治榮譽和經濟待遇,和分封沒有任何關係。

    雖說明代有藩王,但自“靖難之變”後,基本也變成了一種政治擺設,雖說仍然在地方可以作威作福,地方官看到低眉順眼,但在地方政務特別是軍事事務上沒有什麼發言權。

    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明代藩王是不能隨便回京的,除了一些規定時間視窗之外,其他時候回京都要皇上特批“天子不詔而返國者,廢為庶人。重者以謀反論罪”。

    但到了清朝,事情卻顛倒了過來。清代的宗室管理制度有明文規定,皇族宗室只有為先人掃墓此等頂級人倫大事才能請假出京,其他理由皆被視為私自出京。

    一個是不讓回京,一個是不讓出京,背後固然是不同的政治邏輯,但有一個政治考慮是共同的:皇族宗室是要被高度防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牆綠地,刷牆固到底有沒有用?到底是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