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哥本哈根大學地質遺傳學中心科學家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揭示了格陵蘭冰蓋下的一個古老隕坑。被遠古流星撞擊後,該隕坑的面積比法國巴黎還要大。
【透過數字處理,移除冰冠後的 Hiawatha 環形山(NASA / Cindy Starr)】
此前,學界以為格林蘭島受隕石影響的可能性較小。但最新發現表明,它竟然是全球 25 大撞擊坑之一。
團隊稱,Hiawatha 隕坑或許是在不到 300 萬年前(至 1.2 萬年前之間)形成的,當時被一顆半英里(800 米)寬的隕鐵流星撞擊了地面。
【冰帽遮蓋下的 Hiawatha 環形山】
換言之,它可能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年輕的隕坑之一。至於它為何能清晰儲存至今,或得益於數千年來的冰封,直到我們從太空看清了它的輪廓。
NASA 表示,丹麥科學家在 2015 年首次懷疑是否有隕坑的存在。當時他們正在藉助該機構的“冰橋行動”和早期航拍資料,來繪製冰蓋下方的地形圖。
【2016 年 5 月的航拍資料,揭示了這裡的冰層有多厚】
當來到格陵蘭西北部冰蓋邊緣的 Hiawatha 冰川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圓形的凹陷,才促成了後續藉助 NASA Terra / Auqa 衛星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進行後續研究。
2016 年 5 月,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另一項航空測量研究,使用了堪薩斯大學的新型冰透雷達,對其展開了更加密集的資料收集。
【該隕坑被格陵蘭冰原覆蓋,流動形成了半圓形的邊緣】
這項研究證實了環形山的邊緣和中央隆起,擾動和為受干擾的冰層,以及基地的碎片。此外。2016 - 2017 年的探險隊發現,為流星撞擊的假設提供了地質證據支撐。
丹麥奧胡斯大學副教授 Nicolaj Larsen 表示,來自山口的一些石英砂,表明了劇烈撞擊的平面變形特徵,這是 Hiawatha 冰蓋下存在隕坑的確鑿證據。
該團隊仍在對山口展開持續的研究,以更多地瞭解其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地球氣候的。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上。原標題為:
《A large impact crater beneath Hiawatha Glacier in northwest Greenland》
由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哥本哈根大學地質遺傳學中心科學家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揭示了格陵蘭冰蓋下的一個古老隕坑。被遠古流星撞擊後,該隕坑的面積比法國巴黎還要大。
藉助 NASA 收集的地面穿透雷達資料,這個可能擁有 300 萬年曆史的撞擊坑,直徑 19 英里(31 公里)、深約 1000 英尺(350 米)、且被 3200 英尺(1000 米)的冰川給覆蓋著。【透過數字處理,移除冰冠後的 Hiawatha 環形山(NASA / Cindy Starr)】
此前,學界以為格林蘭島受隕石影響的可能性較小。但最新發現表明,它竟然是全球 25 大撞擊坑之一。
團隊稱,Hiawatha 隕坑或許是在不到 300 萬年前(至 1.2 萬年前之間)形成的,當時被一顆半英里(800 米)寬的隕鐵流星撞擊了地面。
【冰帽遮蓋下的 Hiawatha 環形山】
換言之,它可能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年輕的隕坑之一。至於它為何能清晰儲存至今,或得益於數千年來的冰封,直到我們從太空看清了它的輪廓。
NASA 表示,丹麥科學家在 2015 年首次懷疑是否有隕坑的存在。當時他們正在藉助該機構的“冰橋行動”和早期航拍資料,來繪製冰蓋下方的地形圖。
【2016 年 5 月的航拍資料,揭示了這裡的冰層有多厚】
當來到格陵蘭西北部冰蓋邊緣的 Hiawatha 冰川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圓形的凹陷,才促成了後續藉助 NASA Terra / Auqa 衛星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進行後續研究。
2016 年 5 月,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另一項航空測量研究,使用了堪薩斯大學的新型冰透雷達,對其展開了更加密集的資料收集。
【該隕坑被格陵蘭冰原覆蓋,流動形成了半圓形的邊緣】
這項研究證實了環形山的邊緣和中央隆起,擾動和為受干擾的冰層,以及基地的碎片。此外。2016 - 2017 年的探險隊發現,為流星撞擊的假設提供了地質證據支撐。
丹麥奧胡斯大學副教授 Nicolaj Larsen 表示,來自山口的一些石英砂,表明了劇烈撞擊的平面變形特徵,這是 Hiawatha 冰蓋下存在隕坑的確鑿證據。
該團隊仍在對山口展開持續的研究,以更多地瞭解其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地球氣候的。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上。原標題為:
《A large impact crater beneath Hiawatha Glacier in northwest Greenland》